-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实用标准文案
标题: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作者: 竺可桢
播发日期 : 1973-06-19
出处:
选自《人民日报》1973年6月19日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
毛主席教导我们:“在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范围内,人类总是不断发展的,自然界也总是不断发展的,永远不会停止在一个水平上。 ”有些人认为在人类历史时期,世界气候并无变动。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已被我国历史记录所否定。
在中国的历史文献中, 在丰富的过去的气象学和物候学的记载, 可惜非常分散。这篇论文就手边的材料进行初步分析, 希望把近五千年来的气候变化的主要趋势写出一个轮廓。
在东亚季风区域内, 雨量的变动常趋极端, 而温度的变化在冬春即能影响农作物的生长。我国冬季温度主要受西伯利亚冷空气所控制, 升降比较统一。因此,本文以冬季温度作为气候变动的指标。
近五千年的时间,根据材料的性质,可分为以下四个时期。
考古时期(约公元前3000——1100年)
西安附近的半坡村遗址 (属于仰韶文化, 用 14C同位素测定为约5600— —6080年前) 和河南安阳殷墟 (约公元前1400——1100年) 的发掘表明,当时猎获的野兽中有竹鼠、 麞和水牛等热带和亚热带的动物, 而现在西安和安阳一带已经不存在这些动物了。 此外,在殷代留下来的甲骨文上可以看出当时安阳人种稻比现在大约要早一个月。 在山东历城县发掘龙山文化遗迹中找到一块炭化竹节, 有些陶器外表也似竹节。 这说明在新石器时代晚期, 竹类的分布在黄河流域,可直到东部沿海。根据这些事实,我们可以假设,五千年以来,竹类
分布的北限大约向南后退1°—3°纬度。对照黄河下游和长江下游各地温度,
可以说五千年前的仰韶到三千年前的殷墟时代是中国的温和气候时代, 比现在年平均温度高2℃左右,正月份的平均温度高3°—5℃。
物候时期(公元前1100——公元1400年)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人们要知道一年中寒来暑往, 常常用肉眼来看降霜下雪, 河开河冻, 树木抽芽发叶、开花结果,候鸟春来秋往,等等,这就是物候。物候学也可以说是没有
观测仪器时代的气象学和气候学。 我国劳动人民早在公元前十一世纪便开创了这种观测,积累了三千年的丰富材料。
中国的许多方块字,用会意象形来表示。在周朝(公元前1066年开始,定都于西安附近的镐京)初年的文件中,如衣帽、器皿、书籍、家具和乐器等名称都以 “竹”为头,表示这些东西最初都是用竹子做成的。可见周初黄河流域竹类广泛生长, 而现在则不行了。 商周时代,黄河流域的劳动人民都从事农业和畜牧业。对于他们,季节的运行是很重要的事。人民采用各种方法来定春分,作为农业操作的开始时期。 当时位于山东近海的郯国人民, 每年观测家燕的最初来到以定春分,但是现在家燕3月22日才到长江下游。 郯城和长江下游的上海两地的年平均温度相差1.5℃,正月平均温度相差4.6℃。这个结果与考古时期用竹子分布区域变化的方法所得的结果是一致的。
周初温暖的气候不久就恶化了, 汉江在公元前903年和897年就两次结
冰。但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70—481年)又和暖了。 《左传》中往往
提到,山东鲁国过冬,冰房得不到冰。周朝中期,黄河流域下游到处可以生长梅
树。《诗经》中就有五次提过梅。 《秦风》中有“终南何有?有条有梅”的诗句。
终南山位于西安之南, 现在无论是野生的还是栽培的, 都无梅树了。 而且在商周
时期,梅子被普遍用来调和饮食,因当时不知有醋。这说明梅树的普遍性。战国
秦汉时期,气候继续暖和。清初的张标研究了秦朝《吕氏春秋》中的物候资料,
认为秦时春初物候要比清初早三个星期。 汉朝司马迁在 《史记》中描写了当时经
济作物的分布,如桔在江陵(四川) ,桑在齐鲁(山东),竹在渭川(陕西),漆
在陈夏(今河南南部)。这些亚热带植物的北界比现时都推向北方。公元前11
0年,黄河在瓠子决口, 斩伐了河南淇园的竹子编筐盛石子来堵口, 可见那时河
南淇园竹子的繁茂。
文档
实用标准文案
到东汉时代,即公元之初,我国天气有趋于寒冷的趋势,有几次冬天严寒,国都洛阳晚春还降霜雪, 但冷的时间不长。 当时,河南南部的桔和柑还十分普遍。直到三国时代, 曹操(公元155—220) 在铜雀台(今河南临漳西南) 种桔,已经不能结实了, 气候已比司马迁时寒冷。 曹操儿子曹丕在公元225年, 到淮河广陵(今淮阴)视察十多万士兵演习。由于严寒,淮河忽然结冰,演习不得不
停止。这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次有记载的淮河结冰。那时,气候已比现在寒冷。这种寒冷继续下来, 直到第三世纪后半叶, 特别是公元280—289年这十年间达到顶点。当时每年阴历4月份降霜, 估计那时的年平均温度比现在低1°—2℃。南北朝时(公元420—579年) ,南京覆舟山筑有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