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巴黎城记》写作背景
“1871 年,当色当战役惨败的消息传来,各方积聚已久的愤怒终于找到了
爆发点,巴黎人民再次选择了起义。然而,数月之后,当公社社员们绝望地从街
垒向外射击时,他们惊讶于眼前所见——曾经坚不可摧的狭窄小巷已经不复存在,
新建成的宽阔广场和林荫大道成为通往覆灭的甬道。”(张弛,2013 )。
造成这一改变的是奥斯曼男爵主持的巴黎大改造。《巴黎城记》讲述的正是
是 1852-1970 年这一段巴黎的城市改造史。大卫·哈维将这段城市史的起点延
伸到 1848 年的法国二月革命,终点则延伸到 1871 年的巴黎公社。这段时间的
巴黎逐渐从封建主义的束缚中解放出来,成为了“现代性之都”。
有人很形象地比喻到,“这段城市史中,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是针,巴尔
扎克(小说)、福楼拜(小说)、波德莱尔(诗歌)、杜米埃(漫画)、马维尔(照
片)是线”(陶栋艳,2018 ),穿针引线的大卫·哈维则是一位高明的绣工,经
纬交错间便将过的巴黎拉到了读者的眼前。然而哈维下笔却远非绣花那般精细,
而是外科手术般将巴黎开场剖肚、从头到脚血肉淋淋地重组了一次。无论是大量
菜园、小农场的消失,还是过度拥塞的交通工具,抑或最后建立在巴黎公社社员
白骨之上的圣心教堂,都暗示着这场改造绝非一场城市规划那样简单。“它是空
间与社会互动的壮阔历史……是商业发展促生的消费景观、威权统治促成的金融
革新、底层斗争形成的生存策略精密咬合在一起、推动历史螺旋前进的历程(陶
栋艳,2018 )。
与其他的空间理论家不太一样的是,哈维对空间的理解从实证主义阶段逐渐
转向科学和哲学的调和,他认为:空间概念植根于广泛的“文化体验”之中,需
要在“关联域”中确定;同时空间又是可以“符号化”的。这两点彼此关联(刘
进,2016 ),从而使得他最后转向马克思主义。这也是他的空间-地理学视角的一
大特点。他对巴黎大改造进行分析时也体现出鲜明的马克思主义的色彩。例如,
第四章论及通讯和运输技术的发展使得巴黎享受全球市场的红利,并刺激了内需,
从而吸收了大量的剩余资本和劳动力,将一场即将到来的经济危机先灭消灭于无
形。这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颇有相似之处。用马克思主义的常用
概念,完全可以将哈维对这一段历史总结为:时间压缩空间,空间容纳资本,资
本又成为时间。也即是,资本对空间进行了生产与再生产。
但他的工作还不止于此,他还想对空间问题进行马克思主义式的创造,试图
将空间与人类的实践活动联系起来。在这里,他回到了列斐伏尔的“空间的生产”。
他更富于创造性的表现,在于他创造了“时空压缩”(time-space compression )
这个核心范畴来解释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问题。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时空感知
都发生了变化,从而改变了人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世界呈现自身的方式,造成了
全球性的各种流(flow )流动的动力。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因其对这些流的特别
的敏感性,也成为了哈维中意的分析对象。
例如《巴黎城记》第一部分“巴黎 1830-1848”,哈维主要通过巴尔扎克的
视野展现巴黎的时空压缩。通过这位作家的目光,巴黎的空间剥洋葱似的层层分
出物理的、精神的、社会的三重。物理空间主要体现在阶层区隔和道德距离上。
巴尔扎克笔下不同的人物占据不同的住所,执行不同的道德秩序,形成一幕幕人
间喜剧。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原本在各自的居所里都能各在其位、各行其是,
然而一旦他们突破了空间的区隔,各种错乱就出现了。例如《邦斯舅舅》里的公
寓女管理员伙同庭长夫妇、旧货商等人夺走了邦斯舅舅的古董并逼死他的继承人,
就是活脱脱一出空间、阶层、道德模式齐齐松动的悲剧(郭治谦,2018 )。这些
身份各异的人之所以能集中在邦斯舅舅的破败公寓里,则依赖于铁路、运河、报
纸、金融……当然还包括了对房产和地租投资,突破了时空界限。在需要
(necessity )女神的鞭挞下,各样男女逐利而行。这个庞大的外部世界对个人生
活充满恶意,总试图突破边界进入私人空间。邦斯舅舅的古董收藏最后是注定了
要被夺走的:对美的追求抵挡不住对拜物教的崇拜。这就跟奥斯曼的大改造会抹
掉中世纪的建筑一个道理。
卡斯特尔说,空间是结晶(crystalized )的时间。城市中的每一座建筑都是
人类所欲和所做的痕迹。“然而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每一座纪念碑都是要被推
倒的,酒店具有辩证意向的南京长江大桥也在等待归零”(刘丽,2014 )。那么
未来的城市到底会呈现什么样的面貌呢?
参考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