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弥勒可邑村乡村旅游的发展.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云南弥勒可邑村乡村旅游的发展 摘要: 近年来, 随着全省旅游文化的发展, 可邑村打造以 “狂欢的阿细跳月、 神秘的阿细祭火、 奇特的阿细婚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为主题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先后成为红河州重点 建设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 红河州民族团结示范村, 该村被命名为首批 “全国生态文化村” 随着该村乡村旅游业的发展给村民们带来了经济效益, 生态效益, 社会效益。 村民的生活有 了很大的改善,生态环境越来越好,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关注和好评。 关键词: 可邑村:乡村旅游 : 阿细文化 :民族文化 . 一.可邑村的基本情况 依山傍水、林木秀丽,清澈的小河从村边流过;村落里的土楼木屋、河边歪斜着的水 磨坊……这就是可邑村,该村被命名为首批“全国生态文化村” 。近年来,随着全省旅游文 化的发展, 可邑村打造以 “狂欢的阿细跳月、 神秘的阿细祭火、奇特的阿细婚俗和良好的生 态环境”为主题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品牌, 先后成为红河州重点建设的民族文化生态旅游村、 红河州民族团结示范村。 可邑村,阿细语的意思是 “吉祥之地 ”,由于土地贫瘠、缺水,村子经济条件并不好, 但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保存得比较完整。 虽然距县城仅十几公里, 但这里的阿细人并未受到太 多现代化、 商品经济的 “冲击 ”,仍保持着古朴的民风民俗。 黄昏时分探访这个大山围拥的村 寨,放牛的小女孩害羞地低着头、 披着棕叶披肩的阿细妇女背着柴禾回家、 家家墙上晒着的 细人就是这样真真切切地生于斯、长于斯、歌哭于斯。这种感觉, 是去别的民族村很难感受 到的,那些民族村已经舞台化、空心化了。 包谷、辣椒串、 池塘边静静饮水的牛一路看来,这些还真不是为了旅游生造的道具,阿 包谷、辣椒串、 池塘边静静饮水的牛 一路看来,这些还真不是为了旅游生造的道具,阿 地处弥勒县城之北,西山地区偏东北,距县城 21 公里,坐落在靠西、北、南的斜坡上, 平均海拔 1930米,全村有 203户 710人,阿细族(彝族支系)占 99.6%,森林覆盖率 80%。 是世界十大名曲 “阿细跳月” 的发源地, 也是阿细创业史诗 《阿细先基》 最盛行的地方之一。 2008年,可邑村实现社会总产值 320余万元,其中农业总产值 219 余万元,旅游业收入 101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4242元。可邑村已有 350年的历史,海拔 1780米,全村有 188户阿 细人。阿细,是彝族的一个支系,能歌善舞,“阿细跳月”是他们的最爱。 当欢快的大三弦奏响之时,歌在唱,舞在跳,心在笑,生活如此美妙。凭借着彝家人的 豪情与奔放,阿细跳月的欢歌乐舞跃上了电视荧屏,传向了大江南北。 当游人旅者、学者官 员纷至沓来时, 可邑的阿细人却能处变不惊, 泰然自若地把握住村寨整体权益立场, 应对各 种关系事件, 盘活村社资源。 这一机制的养成, 得益于村寨民众对社区自我管理能力的自觉 培养锻炼和不断强化实践。在这里, 民间权威、 智者者能人、村社干部之间产生了实际权利 的制衡张力, 由此而达致协调一致性, 任何事件的处理都得放到村寨整体利益的框架中讨论。 有了这样的决策能力, 在寻求发展与保持传统、 在继承与扬弃的整合中, 所谓民族性才有望 不致迷失。 二.可邑村发展乡村旅游的条件。 (一)、自然风貌 从清顺治五年 (1648),一个叫毕阿武的阿细人迁来此地定居算起, 已有 359 年的历史。 这里群山环抱,万木葱茏。从高空俯瞰,恰似一朵莲花;从近处看,老树擎天,石壁如屏, 林木布阴,百鸟婉转,自然生态和谐,天造景观奇特,令人陶醉。可邑人的先辈选择了这里 作为栖息繁衍之地, 改造了环境, 开发了土地, 给后辈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 富。 (二)位置 县城之北,西山地区偏东北,位于北纬 24°2,东经 103 °5,距县城 21 公里,由县城 乘车沿昆河公路北行至 133 公里界碑处再向西行 5 公里就到可邑村。可邑坐落在靠西、北、 南的斜坡上,平均海拔 1930 米,属封闭的岩溶发育的高山地貌区,村子掩映在核桃、香椿 树中,四面青山环抱,风景宜人。东面与望哨坡及蚂蚁哨、法雨哨相连;南面为牛鼻岭与马 龙、诺糯相接; 西面为姑娘山与土木基相临; 北面有大黑山北草场边沿与腻黑毗连。境内东 西约宽 4 公里,南北长约 8 公里,总面积为 32 平方公里。 (三)环境 灰岩广泛分布, 长期被雨水溶解侵蚀而形成 “喀斯特地形 ”。地面有形态各异的石芽、 石 峰、漏斗、 洼地, 崎岖不平; 地下有溶洞, 地下河通过断层缝隙流到柏枝古、 花口龙潭排出。 (四)民族文化 彝族传统文化习俗保存得比较完整。 虽然距县城仅十几公里, 但这里的阿细人并未受到 太多现代化、商品经济的 “冲击 ”,仍保持着古朴的民风民俗。 这里是云南少数民族招牌舞蹈《阿细跳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