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气虚病理分析与理疗食疗药疗.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脾气虚病理分析与理疗食疗药疗 一、 概述 脾气虚证是指脾气不足,失其健运所表现的证候。多因饮食不节,劳累过度, 久病耗伤脾气所致“脾气虚” 一词出丁《内经》 ,如《灵枢?天年》篇中有“七 十岁,脾气虚,皮肤枯”的论述。其后历代医家对脾气虚证进行深入研究及发挥: 指出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为后天之本。若先天禀赋不足,或素体脾胃虚 弱;或后天失丁调养,或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或劳倦过度,忧思日久,损伤脾胃; 或年老体衰,或大病,久病之后,元气未复,失丁调养,均可使脾气亏虚,运化 功能失常,导致气血生化乏源,形成脾气虚证。 二、 病理分析 脾气虚弱,运化失职,水谷内停,故纳少,脱腹胀满;食后负担加重,故腹 胀更甚;水湿不运,流注肠中,故大便浦薄;脾主肌肉四肢,脾虚日久肢体失养, 故神倦乏力;中气不足故少气懒言;脾虚失运,水湿浸淫肌表,故面色 (白光) 白,浮肿;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虚,日久可致营血亏虚,或气血两虚之证; 肌肤失去血的濡养和温煦,可致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浮弱,是脾 气虚弱之象。 1、 常见症状:面色萎黄消瘦。 2、 症状详解: 脂腹胀满,食后为甚,口不知味,甚至不思饮食,大便浦薄,精神不振,形 体消瘦,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白,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软 无力。 这些表现体现了两个方面的病理变化:一为脾脏运化功能的减弱,脾失健运, 精微不布,水湿内生,故纳少腹胀,便浦;脾虚失运,水湿泛滥,故肢体浮肿。 二为气血生化不足,脾主四肢肌肉,脾气不足,肢体失养,故肢体倦怠;气血亏 虚,中气不足,故精神不振,少气懒言,形体消瘦,面色萎黄。 不同年龄,脾气虚证的临床表现有所不同:婴幼儿童脾气虚证,多表现为消 化不良,呕吐,肚腹胀大,身体消瘦,面色萎黄;年老体弱或大病久病者见脾气 虚证,多表现为身体沉重,四肢无力,倦怠嗜卧,或消瘦乏力,语声低微,面色萎 黄。 3、 与心和肾症状鉴别: 脾虚证的变化较多,不同病人表现差异很大。但作为气虚证,不难与心和肾 相鉴别,后者各有独特的定位症状。比较相关的是胃、肠两腑。由丁气虚多归丁 脾,胃肠气虚故多从脾治。因此,确定气虚,排除心脏、肾脏气虚,则大多为脾 气虚。 4、 辨证注意点: 首先是气虚。其次脾所主的功能减弱。如运化水谷功能减退可见纳少、脂腹 胀满,食后尤甚,或见腹泻(腹痈不甚,无秽臭),再发展下去可见消瘦,面色 不华,或虚浮等气虚。再次,排除湿、痰之证,如苔腻舌胖,形丰等。 5、 脾气虚证应注意与胃气虚证鉴别: ⑴脾胃届土,同居中焦,共同完成饮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布,所以脾气虚与胃 气虚证主要表现在消化机能异常,两者同为虚证,皆可见到面色萎黄,倦怠懒言, 舌淡苔白。 ⑵脾气虚证,健运失职,以食后腹胀、大便浦薄、水肿为特点。有脾失健运的证 候:食少、腹胀、便浦。 ⑶胃气虚证,受纳腐熟功能减弱,胃失和降以胃脂隐痈,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暧气呕恶为特征。 6、 审证要点: ⑴有饮食失调、劳倦、思虑伤神,久病体虚之病理基础。 ⑵有脾失健运的证候:食少、腹胀、便浦。 ⑶有气虚证候: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舌淡、脉无力。 ⑷可有水湿积聚证候:浮肿、形体肥胖。 三、理疗建议: 保持精神愉快,避免过度疲劳、忧愁、悲伤.恐怖、紧张情绪和其他因素引起 的精神上的创伤。 饭前少用脑,吃饭要专心,饭后稍休息,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 注意保暖,尤其是腹部的保暖,必要时经常在腹部戴一块棉肚兜。 夏季亦不可 贪凉露宿。 锻炼身体,增强体质,适当地作内养气功,保健操和太极拳。 四、 食补调理: 脾与胃互为表里,脾主运化,胃主受纳,脾升胃降,燥湿相济,生化正常。 故有曰:“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不足,要在丁益气、健脾、运脾。临 证用药,以李东垣为代表,用参、共补气,二术健运,升柴举陷,陈皮、木香理 气,用之适宜,效如椁鼓。另外,由丁脾虚之证与水湿关系密切,或脾虚失运, 水湿内停;或寒湿困脾,脾不健运,由此在治疗时,应结合病情,参以燥湿、化 湿.渗湿之品,以湿去而脾运显健。 1、 益脾饼:白术120克、干姜、鸡内金各60克、熟枣肉250克。将前三味轧细 焙熟,共合枣肉,同捣为泥,作成小饼,炭火上炙干,晨起空腹,细嚼咽之。 2、 蜂蜜100?150毫升,隔水蒸熟后,丁食前空腹一次服下,每日 2?3次,坚 持每日服用。 3、 慈米莲子粥:慈苴仁30克、莲子肉(去皮心)30克、冰糖适量。先煎苴仁, 继入莲子肉,待粥成后加入冰糖,作早点食用。 4、 山药扁豆糕:鲜山药200克、扁豆50克、陈皮3克、红枣肉500克。将山药 去皮切成薄片,再将枣肉切碎,共合均匀后蒸糕,做早餐食之,每次 50?100 克。 5、 大麦汤:羊肉100克、草果5个、大麦仁50克。羊肉切片后,与草果熬汤, 过滤后用汤煮大麦仁,熬

文档评论(0)

yj102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