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化学:第三章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pptVIP

生物化学:第三章 非细胞微生物-病毒.ppt

  1. 1、本文档共8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十二世纪中叶我国《农书》(1149年出版)中,已有关于家蚕“高节”、“脚肿”等病症的记载。这就是我们现在所知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国外在十九世纪中叶,Cornelia 和 Maestri 记述了家蚕的黄疸病或多角体病的症状。 萎缩腿的祭司 脊髓灰质炎病毒引起 天花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文字记载第一例天花病毒流行的时间是1350年。 中国从公元十世纪宋真宗时代就有接种人痘预防天花的记载了。在明代隆庆年间(1567-1572),人痘预防天花在民间流行甚广。先后传至俄国、日本、朝鲜、土耳其及英国。 1796英国医生琴纳(Jenner)研究得出了结论,牛痘 (vaccinia) 可能使人预防天花,并在英国及欧洲大陆普遍应用,挽救了千百万人的生命。 阿里斯多德(Aristotle)在公元前四世纪就记述了病犬的疯狂和暴怒,通过咬啮还能将病魔传给其他的动物。此病也能传染给人,在人体上这种病常被称作恐水病。 法国人巴斯德(Pasteur)在1884年发明了狂犬疫苗。 染病郁金香02 甲型H1N1流感 二、病毒的定义和特点 一类能够自我复制和严格细胞内寄生的非细胞生物。 第二节 病毒的特性 (一)病毒的大小 小,能通过细菌滤器,测量单位是nm; 多数病毒的直径在100nm上下; 病毒:细菌:真菌=1:10:100 较大的病毒 虫痘病毒 450nm   牛痘苗病毒 300×250×100 nm 较长的病毒 柑橘衰退病毒 2000nm   较小的病毒 口蹄疫病毒 21nm 乙型肝炎病毒 18nm     菜豆畸矮病毒 9-11nm 较细的病毒 大肠杆菌的f1噬菌体 5×800nm 球形 — 二十面体对称(腺病毒) 杆状 — 螺旋对称(烟草花叶病毒) 蝌蚪状 — 复合对称(大肠杆菌偶数噬菌体) 还有子弹状 (狂犬病毒)、砖块状(痘病毒)、丝状(M13噬菌体)和卷曲状(流感病毒)等。 Tomato Bushy Stunt Virus (番茄丛矮病毒 ) 复合对称的代表——T偶数噬菌体 头部 颈部 颈环 颈须 尾部 尾鞘 尾管 基板 刺突 尾丝 (三)病毒的群体形态 1. 包涵体(显微镜下观察) 光学显微镜下可见,是病毒粒子的聚集体,有蛋白质包围。 注意包涵体和包膜的区别 包涵体常用于病毒病的辅助诊断指标; 顾氏小体→天花病毒引起的包涵体 内基氏小体→ 狂犬病毒引起的包涵体 X体→烟草花叶病毒 2. 噬菌斑(plaque) 一、类病毒 (Viroids):具侵染性的裸露的闭合环状RNA 1971年Diener首次报道,引起马铃薯纺锤形块茎病(PSTV)的病原体只含RNA一种成分; PSTV的结构模型: 朊病毒的研究进展 构成朊病毒的蛋白质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正常的细胞型蛋白PrPc (cellular prion protein) ,属蛋白酶敏感型;另一种是异常的致病型蛋白PrPsc(scrapie prion protein) ,具有抗蛋白酶消化特性; 这两种蛋白质具有相同的氨基酸顺序,由同一基因编码,但三维结构却差异很大,因此这种病原引起的疾病称为蛋白质分子构象病; 很多国内外研究者坚决认为prion不是病毒。国内学者对Prion的中文名的翻译也意见不一。“朊毒” ,“普朊”,“感染朊”,甚至维持朊病毒。 第三节 病毒的繁殖 p.197 噬菌体效价的测定 将少量溶源菌与大量敏感指示菌混合,然后与琼脂培养基混匀后倒平板,能长出特殊菌落形态的为溶源菌。 四、病毒对理化因素的抵抗力 1. 病毒的灭活及其机理 (1)灭活(inactivation):病毒失去感染性 (2)灭活机理: 直接破坏核酸 改变病毒结构,使之不能进入宿主细胞 2. 物理因素 (1)温度:病毒大多耐冷不耐热,但乙肝病毒例外。大多数病毒于55-60℃10-30min灭活,100℃迅速灭活。有的在室温下只能存活数小时(流感、麻疹病毒)。 高压蒸汽、干热均能杀死病毒 (2)射线:电离辐射(X线、γ射线)、非电离辐射(紫外线)均敏感,但剂量略大于细菌 某些病毒有光复活作用,尤其是紫外线照射后 (3)干燥:常温干燥易被灭活,但冷冻干燥长期存活,常用此法保存病毒株 3. 化学因素 (1)脂溶剂:乙醚、氯仿、去氧胆盐等 仅对有包膜的病毒有作用 (2)酚类:苯酚等,对蛋白质有作用,作用力不强 (3)醛类:甲醛可用于灭活病毒,而不改变抗原性

文档评论(0)

学习让人进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无价!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