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高考语文模拟】【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5月)-.pdf

【K12高考语文模拟】【解析版】辽宁省沈阳市实验中学2019届高三模拟语文试题(5月)-.pdf

  1.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K12 高考语文模拟 2019 届高三模拟考试 语文试卷 命题人:高三备课组 校对人:关大伟 考试时间: 2019.5.20 9 :00— 11:30 一、现代文阅读( 36 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批评中的“偏见” 韩传喜 解读一部具有丰厚内涵的文学作品,批评者需具备深入文本内部的耐心与决心,更需具备敏锐的感受 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从而结构成一个合格批评者的审美能力。 当下的文学批评比较繁荣,不仅数量多,而且影响日大。与此同时,亦呈现出诸多不足,批评者及其 论著反成为“批评的对象”。究其缘由,实为复杂,而其中,模糊并遮蔽了文学批评者应有的明晰、准确 与全面的眼光,并消解了其应有的真知灼见的,当首先归因于批评者的“偏见”。 文学批评以文学创作为对象,而二者均根基于创作主体的主观意识,如文学作品丰盈的想象与情感, 文学批评充溢的理解与见识,无不带有写作者的心理偏好与价值取向。特别是文学批评,稍有不慎,便会 卷入各种“偏见”的漩涡。 文学批评的基础与前提,是对文学作品深入细致的解读——这本是常识,如今却常沦为“笑谈”。不 在少数的批评者没有耐心细致地阅读文本,更遑论深入地研读,有些人甚至未能完整地通读,便对作品分 析指点,高谈阔论。亦有些批评者只读过一位作家的少部分作品,便窥一斑而论全豹。凡此种种,想不以 偏概全,难矣。其阅读的“偏狭”极易导致其批评流于空泛及至虚幻,甚至变成虚言相因的伪学术。 文学作品是作家基于现实生活的独特发现和个性书写。每个作家对世界的发现,必然有自己的独特视 角,以及随之而生的审美体验和心灵感受,而在具体表现时,又自然会融入作家的丰富想象与主观偏好, 加之各种表达形式与表现技巧的融会运用,因而其作品必然呈现出丰富多彩的个性化艺术样貌,并给批评 者带来了多种解读与阐释的可能性。 好的批评者的确对作品有自己的特异理解和特别判断,但这种理解和判断不应流于“一己之见”,更 不应流于主观臆断和硬性阐释。常见一些批评者,会将个人的既有情绪,带入对对象的解读和阐释中:因 不喜欢一个作家, 进而不喜欢其作品; 因袭对作家固有的印象, 而评论其全新的作品; 因个人的情感因素, 而脱离作品进行极端自我的评价等等。 当然,不应排除“偏见”可能出现的另一种形态。当批评的对象过于复杂,难以概括,必然会在众多 如果没有你爱的滋润,怎么会绽放那么多美好的灵魂之花! K12 高考语文模拟 批评者之间,形成“差异化”理解与“多样化”解读,此时,当然不能因强调“共识”,而减弱对批评对 象的全面而丰富的阐释。此外,诸多有自己独特见识与新颖见解的批评者,也会从各自的视角,进行“只 眼独具”的解读与“蹊径独辟”的阐述,时常呈现出一些与众不同的真知灼见,给人以独到的启示。它们 极有可能在众声喧哗当中,不同流俗,曲高和寡,甚至一时之间难于被理解和接受。但经过时间的淘洗, 随着认知的拓展,这种“偏见”有的终会获得有识之士的普遍认可。而此种“偏见”当然越多越好。它能 够打破人云亦云、众口同辞的固有格局,引发文学界真正的思考与辩证的认知,把真正的好的作家作品甄 别出来,把文学批评引向全面和深入,从而引导甚至促进文学的繁荣发展。 从此意义而言,“偏见”也有其可深思细究之价值。 1.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解读内涵丰厚的文学作品,要求批评者具备深入文本内部的耐心与决心。 B. 敏锐的感受力、全面的鉴赏力、深刻的理解力与厚实的理论修养是合格批评者必须具备的。 C. 当下文学批评呈现出数量多影响日大的繁荣,与此同时,也呈现出诸多不足之处。 D. 批评者及其论著成为“批评的对象”缘由复杂,当首先归因于批评者的“偏见”。 2. 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阿里巴巴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