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交往——虚拟空间的朋友.docVIP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网络交往——虚拟空间的朋友   网络交往——虚拟空间的朋友   课题:虚拟空间的朋友   设计意图:   网络交往是指交往主体在网络上发生互动,并在交往过程中构成一定的社会关系即网际关系,在此基础上,网络主体逐渐形成了网络群体、虚拟社区乃至整个网络社会。所以,网络交往是主体的社会行动在网络空间中的延伸。由于网络空间的超时空性使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交际工具具有极大的便利性、时效性、经济性和丰富的信息含量等特质,因而网络交往正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青睐。随着青少年网民的扩大,网络交往范围也越来越大,层次也将越来越高,内容也将越来越丰富,问题也将越来复杂。因此,对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交往行为进行引导是绝对必要的,教育工作者应积极参与监护网络交往的行动,是青少年学生的网络交往成为学生学校生活的有益补充。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区分网络交友的利弊,掌握网络交友的原则。   技能目标:对网络交往形成合力的认识。   情感目标:学会在虚拟空间里保护自己。   教学难点:   网络交友原则的适度把握。   教学方法:   引导、讨论、辩证法   教学准备:   1、了解学生网上交友的情况,并指定学生发言   2、搜集学生的网络名字,并制作活动卡片在黑板上展示   3、准备奖励的小礼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黑板上展示网络名字。   同学们,看到黑板上这些词你会想到什么?   许多同学知道,这些是网名,而且还有很多是我们班同学的网名。是的,网络已经逐步成为我们的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我们的中学生也在一步步的加入到“交网友”的“网迷”中,我们不可否认网络交友的作用,同时也必须看到网络交友的负面影响。在这节课上,我们就来全面的认识网络交往。   二、活动1:   网上网下小故事2则   1、少女网虫为网情所害(反面教材)   2、网络改变了他的命运(正面教材)   让有网友的同学讲一讲自己与网友的故事。(提前安排)   活动2:   听完了故事,让我们一起来讨论一下课本中提出的问题。   你认为网络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请把你的回答写在这张小卡片上,注意字迹要工整,理由尽量以条目列出。   接下来,让我们举行一个小小的辩论赛。辩论赛的主题就是:网络交友,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实施步骤:   (1)分组:把学生分成两大组,支持利大于弊的坐在一起;支持弊大于利的坐在一起。   (2)设定正反方。支持利大于弊的为正方;支持弊大于利的为反方。   (3)每方同学自己推选3——5名主要辩手,作为自己一方的代表,做主要发言,坐在前面。其余同学坐在后面,也可发言。   (4)让学生把自己小组里的卡片收集起来,作为辩手的论据和材料。   (5)教师充当主持。   (6)此活动是整节课的重点,时间约为30分钟。   (7)辩论结束时,教师做总结。   (8)最后2分钟,学生按要求填写书上的论据摘要。   三、注意事项:   (1)辩论之前,教师要告诉学生,在辩论过程中一定要本着尊重、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于对方的观点,并不一定非要全盘否定,自己认同的部分可以大胆的肯定,自己认为不合适的部分,要举出充足的论据来反驳。但反驳仅限于观点本身,不能对对方辩手进行攻击。   (2)辩论赛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分出高低胜负,而主要是通过这种形式,使学生在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加深对这一问题的认识,把他们原来模糊的认识明朗化。   (3)辩论过程中,也可能会出现卡壳的现象,这是教师可以启发学生换个角度思考。有时学生会过分纠缠于个别细节。这种情况下,教师可出面做适当的引导,使其重新回到辩论的主题上来。   (4)教师要根据辩论的实际情况总结。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