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旱灾心得体会:由旱灾想到的…….docxVIP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由旱灾想到的…….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西南旱灾心得体会:由旱灾想到的 每天早上,打开电脑便习惯看看国内国际新闻, 最 近,“干旱”二字频繁出现在各个大小网页最醒目的位置, 看着那一 片片干裂的黄土地,那些一个个干涸的井,那些端着浑浊的水的小朋 友,心里很不是滋味,不禁想问,中国怎么了?世界怎么了?冬天一 下雪就是雪灾,不下雨便是旱灾,一下雨便成洪灾。不是这边地震, 就是那边海啸,要么就是火山爆发。 重庆前几天下了两场大雨,算是狠狠的减低了旱情,看新闻才知道, 最初的雨并不大,加上人工协作,雨水才大了起来。广西、云南、贵 州确实无雨,要么极小的雨,旱情仍将继续,从不干涸的海子枯了, 挖了 165米才挖出水来,四处都是专家帮忙找水,当然,本地居民从 去年开始,就已经四处找水了…… 写到这里,想到某次与同事们讨论打雷,我说白己并不怕打雷,从小 见得惯了。此话并未放大,我的确不怕打雷,很简单,记忆最深刻的 一次是烧砖那年的夏天,天色暗下来,我们将所有东西收拾进屋,闪 电便跟随而至,雷声轰鸣,一家人就这样站在屋檐下,看着雷电交加, 大雨倾盆,很是好看。记得老爸说了一句:这雨下得及时啊。 从小在城市长大的人,也许并不喜欢下雨,下雨天意味着不能穿好看 的皮鞋,雨水一泡就容易坏,也不能展示美丽的衣服,雨伞遮挡着美 丽的脸蛋,也许还会农花精致的妆容…… 真的只有农村生活过的孩子,才知道下雨对于农民来说,是多么多么 重要。耕地浇灌、人畜吃喝、日常用水。几乎每一件农事,都牵扯到 水。 不比得城市,有一拧开龙头便沸腾的白来水,农民吃水靠井,浇灌靠 湖塘,一旦发生旱情,便处处受牵制。 中国是一个农耕社会,古至今大多靠天吃饭,这靠天,基本也大部分 指的就是水,可中国水利工程从古至今,一做再做,仍无法满足农民 需要。一旦发生旱情,轻则吃水不便,浇灌靠抽水,收成大减,重则 颗粒无收,更严重者渴死牲畜、来年无望…… 记忆深刻的一年,是小学,不记得是九几年,那年旱情很重,原本十 来米深的水库每天被几根大管子鼓动着柴油机抽水, 直到见底。白挖 掘起百年不曾干涸的大湾水井也见了底,以前小娃手臂粗的一股水, 变成儿童小手指还小的水,每天下午,妈妈便叫上我和弟弟,先接点 水把脚洗干净,再沿着石阶下井,拿着勺子,朝水井中间的一个小洞 舀水,然后一瓢一瓢的往桶里倒,大半个小时,才能将水桶装满,然 后换另一家的小孩下去。幸好,这水质非常好,即便是干旱,仍是清 凉,勉强够村子里的人用。 早上起得早的,还可以直接放桶下去,一会就是慢慢两桶,顶多无趟, 水就见底了,而往年,水井一向是不断向外冒水的。 后来大家觉得这也不是办法,想到我家斜对面还有一 口井,没老井的 水甘甜,但水质仍是很好,荒废了好几年,不知道还有没有水。 那天,找了一个会看井的师傅研究了一番,觉得这口井底层很好,不 会缺水,于是院子里找了几个留守的主要劳动力一一男子, 将井口杂 草除去,将井中的污水全部打出,并用不断冒出的水好好清洗了一下 井四壁,包括井底??????,忙活了一个下午,第二天清早,便看见井水突 突往外冒,这下算是解决了缺水问题。 但是,那年抽水太过厉害,田里成本高了不少,不能蓄满水,田里也 没法养鱼,收成大大减少。但是,那年粮食价格却并不见涨 记得我年中学时,大米便是一块一斤,如今十年过去了,也不过涨到 一块四五,好一点的一块七八,鸡蛋那个时候是五毛一个,现在土鸡 蛋也不过七八毛一个。唯一上涨的,是蔬菜,可是,那不关大多农民 的事,种蔬菜的,不过是那些城郊,或者那些专门划分出来的蔬菜基 地。即便如此,赚钱的仍不是农民,而是那些中间商。但工业产品大 多已经翻了好几番,尤其衣服鞋袜,一年一个价,也许,赚钱的仍是 中间商罢。 可是: 农产品,永远是大家觉得就应该那么便宜,尤其粮食,成本再怎么提 高,产品价格十年如一日。 农民,永远是中国最无奈的人群,最被忽视的群体。 不能享受市民的福利,医保养老也是今年才推出的,其力度远远不如 城市高,最大的区别,是选举权,以前四个农民的票,抵一个城里人 的票,虽然今年改成一比一,但新闻仍大报道而特报道,报道的点在 哪里??我很好奇,真的很好奇。不应该么?以前大家都拥挤着农转 非,看到如今农民退耕还林,压榨了千年的农业税终于不用交了,还 有一笔钱分发,便觉得农村户口好啊,云云,懂个屁!好不见你去农 村,去试试暴雨的天,带着斗笠批着蓑衣插秧,试试酷热的天,冒着 烈日掰包谷收稻子,试试大清早起来煮猪 食,一煮一两个钟头,烧 稻谷弄一身的灰,拧着几十斤重的桶喂猪,然后上山捡柴、割牛草、 收猪草、春耕秋收……即便累得要死要活,收入也不过就那么一点, 连孩子学费都不够。 真的深入体验过,你就知道,农村一点也不好,完全没有诗意,有的 就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辛酸,那些所谓的农村改革,不过是针对平原 地带,本来那些地方就不穷

文档评论(0)

tangdequan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