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1.docxVIP

高中-生物-人教版-高中必修3-第5章第3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教案1.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主备小组:第 2 组 组长:王本山 组员: 孔梅 共 案 个 案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教学目标 以碳循环为例,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关注碳循环平衡失调与温室效应的关系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分析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 教学难点: 说明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2.物质循环的特点 (1)全球性:物质循环中所说的生态系统是指生物圈,其中的物质循环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 (2)循环流动、反复利用:与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中单向流动、逐级递减的特点不同,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物质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循环流动,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碳循环 碳循环形式:碳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主要以 C02的形式进行。 (2)碳循环的过程 ①大气中的碳元素进入生物群落,是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途径,或硝化细菌等的化能合成作用完成的。 ②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循环的主要形式是C02;碳元素在生物群落中的传递主要沿食物链和食物网进行,传递形式为有机物。 ③大气中C02的主要来源:分解者的分解作用; 生产者、消费者的呼吸作用; 化石燃料的燃烧。 ④碳元素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传递时,只有生产者与无机环境之间的传递是双向的,其他成分之间的传递都是单向的(判断生态系统各成分的依据)。 4、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比较 能量流动 物质循环 形式 主要以有机物形式流动 组成生物体的基本元素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间反复循环 特点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反复循环维持生态平衡,据全球性生物圈 范围 生物群落 生物圈内 联系 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二者相互伴随,相辅相成,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 5、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 6、温室效应 成因 ①工厂、汽车、飞机、轮船等对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向大气中释放大量的C02。 ②森林、草原等植被大面积破坏,大大降低了对大气中C02 平衡的调节能力。 危害 加快极地冰川融化,导致海平面上升,改变降雨和蒸发机制,造成旱涝不均,对陆地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缓解措施 ①开发清洁能源,减少化石燃料燃烧。 ②植树造林,增加绿地面积。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探究目的] 设计和进行对照实验,尝试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进一步培养探究能力和创造力。 分析土壤微生物分解淀粉的情况。 学会检测淀粉和还原糖的方法,并根据现象作出合理的判断和解释。 [方案设计] 1.提出问题 (1)土壤中生活着肉眼看不见的生物,这些生物的数量是极其繁多的,那么它们对有机物是否具有分解作用? (2)如果往淀粉溶液中加入土壤浸出液,淀粉会被分解吗?如何去检测? 2.作出假设土壤浸出液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它们可以将淀粉分解为还原糖。 3.设计实验 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土壤浸出液,对照组加蒸馏水,比较分析结果,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实验过程] 材料用具 新鲜土壤,蒸馏水,淀粉糊,碘液,斐林试剂,大烧杯,厚纱布,玻璃棒,滴管,试管,试管夹,酒精灯。 2.方法步骤及结果记录 (1)将取自校园苗圃下的土壤放入里面垫有厚纱布的烧杯中,加水搅拌,然后将纱布连同土壤一起取出。将留在烧杯中的土壤浸出液静置一段时间备用。 (2)另取两只烧杯,编号为A、B,放入等量的淀粉糊。在A烧杯中加入 30 mL土壤浸出液,B烧杯中加入 30 mL蒸馏水. (3)在室温(20℃左右)下放置7天后,分别取A、B烧杯中的溶液20 mL,各放人两支试管中,分别编号为Al、A2,B1,B2。 (4)在Al、Bl中加入碘液,在A2、B2中加入斐林试剂。 (5)观察试管中溶液的颜色变化,记录实验结果。 [分析结果,得出结论] Al不变蓝,A2产生砖红色沉淀,Bl变蓝,B2不变色。实验说明土壤浸出液中的微生物能分解淀粉。 板书设计: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第3节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一、物质循环 1、物质循环的概念 2、物质循环的特点 3、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比较 4、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的关系 4、碳循环 5、温室效应 二、探究土壤微生物的分解作用 六、作业布置: 优化设计、学生报纸 七、教学反思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FK教育题库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