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与意义.pdf

  1. 1、本文档共1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1节 信息技术教育的目的及意义 教育信息化的由来? 信息化社会教育的 新理念? 学校教育? 一、教育信息化的由来  社会背景  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信息化社会到来。  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国家发展战略:开发信 息资源,服务四化建设;四个现代化,哪一 化也离不开信息化;促进科技和教育领域信 息化。  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决策与实施  1999年1月13 日,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 计划》。  1999年6月13 日, 《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 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 1999年11月26 日,12月3 日, 《关于加快中小 学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的指导意见(草案)》。  2000年10月25 日,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 用5- 10年左右的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 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 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利用信息技术 谋求教育变革,努力实现基础教育跨越式发 展。 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  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 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 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 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 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 和技能。  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 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 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 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引自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的通知(2001、6、8 )  二、课程结构 …… 5、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其中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 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 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 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 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 引自教育部关于印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 行)》的通知 二、信息化社会教育的新理念 (一)数字化学习理念——学习方式根本性变革  知识的电子化、数字化、网络化,促成数字化学习。 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  高度信息化社会环境为公众学习创造更多的便利。  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途径、获取任何信息。  在分散环境中、协商合作、探究学习、自主学习。  信息化社会里学会数字化生存的一种必要手段。 (二)终身学习和学习化社会——学习内涵和功用的变 革  知识爆炸促使公民成为终身学习者;  学习内容的表现形式 :选择知识媒体、不划分学习阶段、正 规学习、非正规(在生活、交往、工作中)学习;学习与 生活相融合;  教师不再是通晓所有知识的权威;  学习本质是创新而不光是继承;  学习功用是充实精神生活、享受。 (三)学习是学习者自我意义建构——哥白尼式的 革命  20世纪后半期后现代主义思潮兴起;  教育应该以学生为本;一切为了孩子、为了一切孩子, 为了孩子的一切。  这之中,建构主义主张:学习是自我建构意义的过程。 三、回应信息化社会需求的学校教育 (一)学习环境数字化  信息技术进入教学领域,数字化校园是趋势;  1995-2

文档评论(0)

恬淡虚无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思想,有文化,有信念的人。 学无止境:活到老,学到老!有缘学习更多关注桃报:奉献教育,点店铺。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