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学基本知识文库:牛僧孺.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人学基本概念系列—— 牛僧孺 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人学是研究人类文明、思想、道德、社会规范形成 等领域的学科。 本文提供对人学基本概念 “牛僧孺”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牛僧孺 【生卒】:779—847【介绍】: 唐代政治家,思想家。 字思黯。 鹑觚(今甘肃泾川)人。 樊乡有赐田数顷,依以为生。 进士擢第,登贤良方正制科。 言直不避宰相,释褐伊阙尉,迁监察御史、礼部员外郎等。 元和(806—820)中,改都官,知台杂,不久换考功员外郎,充集贤直学士。 唐穆宗即位。 改御史中丞,整饬州府刑狱,内外肃然。 后又拜户部侍郎,以本官同平章事。 某家犯事,中使从其家搜出行贿名单,唯牛氏名下曰未受,穆宗甚喜,以之为相。 敬宗即位,加中书侍郎等,进封郡公。 宝历中(825),大臣朋比为奸,牛氏不奈群小,数次拜章求罢,乃以检校礼部尚书,武昌军节度等。 大和三年(829)召还,守兵部尚书同平章事,主张与吐蕃修好。 牛氏素与李德裕不和,史称“牛李党争”。 李氏党盛,牛氏遂请退。 后又嫌处重藩,求归散地,不允。 拜东都(洛阳)留守等。 开成三年(838),征拜左仆射,牛氏不得已入朝,托以足疾,不与同僚往来,又不见上。 武宗即位,检校左仆射,淮南节度副使,知节度事。 会昌二年(842),李德裕用事,罢牛氏兵权,征为太子少保,累加太子少师。 因牵累刘稹被诛案,被贬循州长史。 宣宗立,还为太子少师,卒赠太子太师,谥曰文贞,亦曰文简。 牛僧孺是唐末着名政治家。 在人学思想上,他反对舍人事而征天道,强调人伦和人道的重要性。 从实际出发,他也反对所谓“余庆余殃”的观点,重视个人自身的努力。 他的“公私”之论,是他的人学思想的独到之处。 牛僧儒的着作,《全唐文》有辑。 (1)兴衰由人 牛僧孺的天人之论反对舍人而征天,主张以人道辅天道。 他认为人道迩而天道远,如“舍人事,征天道,弃迩求远,无裨于教者也。” 照他看来,如国家统治者弃人事而征天道,相信天命,这不仅与政教无益,而亡国也就不远了。 他说:“帝王不务为政,而务称天命,虽欲不亡,其亡固翘足而俟矣。” 这就是说,务人事者兴,靠天命者亡。 为政者舍强国富人而别求富人之道,“则愦愦然无指归矣”。 在他看来,采取借天道以助人伦的做法,犹恐被看作是有失偏颇,况且舍人事,征天道,弃近而求远,便更是无益于教化了。 天所给于人间的并无亲疏之别。 所以,从人这方面讲,以道承天,天就不会坏人事,如以乱承天,就别指望天的支持。 因此,“支坏非天也,兴衰由人也”,即不能靠天是否支持,而是靠人的帮助。 在天人关系中,牛僧孺强调人的重要,具有鲜明的无 神论色彩。 (2)殃庆皆服于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这是中国传统的善恶报应论。 牛僧孺不同意这种说法,认为“积善”“积恶”之说没有任何根据,实际情况应该是“善恶之积俱无余也”。 这是说,善人的子孙也可能行恶,恶人的子孙也可能行善,他们所得的庆殃的果报实际上是自己本身行为的结果,并不是从祖先那里遗留下来的,如果庆殃必由祖先延及子孙,这是荒谬的说法。 在他看来,庆不必加于善人,殃亦不必加于恶人,况且是“余庆”和“余映”呢?当然余庆余殃之说是在劝人为善去恶,但这会使善人之子孙恃庆而怠于善,恶人之子孙恣恶而俟其殃。 父母不能影响子女,兄亦不能影响弟,善恶总在各自为之。 从理论上讲,善为天下好之,是常道;恶为天下恶之,亦是常道。 因此,善恶便不能从其它地方转移而为。 所以,牛氏断言,“予因谓殃庆皆服于身也,不复乎子孙也”。 牛氏又断定,善必庆而贵,恶必殃而贱,但这种贵贱,是以道为准则的评断,而并不是功利意义上的贵贱。 这也是对“余庆余殃”的一种否定。 牛僧孺的“善恶无余论”和“殃庆皆服于身”的观点有力地反对了阴骘果报说,同时也否定了天能赏善罚恶的天命论,在人学理论中,强调了自身行为的重要性。 (3)论公私 牛僧孺专门论述了公和私的问题。 牛氏首先区分了小人与圣人之私的不同。 小人之私,不过是牟于利处于逸而已;圣人之私却是必公其身以利于人,不私一身而使天人私之。 他举例道,贤君良臣,以天下为私,以己身为公,故天下之人皆私而亲之。 暗君愚臣,以大下为公而以己身为私,故天下之人皆公而疏之。 疏远者愈多,暗君之天下则速亡;亲之者愈多,贤君之天下则日昌。 “是以自私者,人公而亡也;自公者,人私而昌也”。 圣人之私,因不自知其私,实则是无私,是真正的公。 但牛氏也认为,圣贤并非一定要公其身,因私在其中,故不得不公;天下也并非一定要私于圣贤一人,因公在其中,故不得不私。 并不是圣贤无私,而是比之于亡国之君,亡家之臣,圣贤更能明了得私之道,明了真正的公与私是什么。 牛僧孺的公私之论,不过是利与义的另一种提法。 由于他的立论新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唐代思想家对公与私、义与利、

文档评论(0)

130****973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