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源记学习教学学习设计.docx

  1. 1、本文档共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桃花源记》教学设计 一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地朗读、背诵、翻译课文。 2.了解有关陶渊明的文学常识, 并体会作者通过描写 “世外桃源” 所表达的不满黑暗现实,追求理想社会的思想感情。 。 3.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和虚词及古今异义、一词多义、通假字等现象。 4.理清文章的叙事线索,学习文章曲折回环,悬念迭起,引人入胜的写法。 教材分析: 《桃花源记》是苏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中的一篇课文。诗人“以文为辞” ,在《桃花源记》中虚构了一个美好的理想境界, 这同他本人的经历有密切关系。 他因厌恶统治阶级的腐 朽和官场的营私舞弊而三次辞去官职。 生活虽然穷一点, 但和老百姓一起生活, 陶渊明深深 感到心情放松愉快。 正是在这种情感的驱使下, 诗人以洗炼的笔墨, 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没有 尘世羁绊的人间乐园——世外桃源。 这篇文章有着自身的特点:首先,故事性强,颇具传奇色彩。其次,作者借虚构的故事表现 自己的社会理想, 全文笼罩着似有若无的神秘虚构的色彩。 最后文章的语言优美隽永, 琅琅 上口,值得品味。 因此,我觉得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为: 1.积累常用文言词语的用法。 2.使 学生理解本文写作的顺序、详略,体会优美、精炼的语言。 3.理解作者笔下的社会理想及 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教学设想: 学习文言文得一步一个脚印,扎扎实实的,来不得半点的偷工减料。同时, 学习起来又不能 过于琐碎、 教条,还得动脑筋让学生在积累基础知识之余, 感受到学文言文的乐趣。 古人云: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好的文章更是要在读中去体会它的美,在说中去挖掘它的美。因 此,我准备在教学过程中, 重点指导学生 “美美地读”“美美地品”“美美地说”“美美地听” , 力争通过这些环节使学生感受本文的意境之美,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学习的能力。 教学课时: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同学们,当你们看到这样的美景时,脑海中会想到哪个成语?(引出“世外 桃源”)“世外桃源” 这个成语包含着一个神奇的、 引人入胜的故事,是晋代著名诗人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所描述的一个与世隔绝的,不遭战祸的安乐而美好的地方。后来,人们便 利用“世外桃源”这个成语比喻生活安乐、环境优美的理想境界, 现在也用来比喻一种空想 的脱离现实斗争的地方。 这篇课文是怎样具体描绘桃花源美好境界的?作者为什么创设这么一个理想的美好境界呢?现在,让我们一起跟着渔人到这个世外桃源去看看! 2.板书《桃花源记》 ,齐读课题。《桃花源记》的主体本是“诗” ,而“记”仅是诗的一个序言,一个注脚,原题是《桃花源诗并记》 。但因为这个“记”有着生动的故事,完整的结构 和完美的表达形式,所以它不但独立成篇,而且比“诗”流传更为广泛,更为人们所喜爱。 二、作者简介,了解背景 1.交流作者的有关资料(生先说,师后补充) 。 陶渊明( 365- 427),东晋著名诗人,字元亮,名潜,世称靖节先生,因其宅边曾有五棵柳 树,又自号“五柳先生” ,浔阳柴桑 ( 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人。他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其祖 父、外祖父都做过官。 他受家庭教养和儒家思想的影响, 年少时就有 “大济于苍生” 的壮志。 时值东晋和宋的易代之际,社会动荡不安,壮志难酬,二十九岁开始,先后做过几任小官, 他在几次仕途中,深感官场污浊、仕途凶险,终于在 41 岁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 以明其志。从此过着“躬耕自资”的隐居生活。他所做的诗文多描写农村生活情趣,表现田 园风光, 抒发他热爱田园生活, 愿与农民来往而不愿为五斗米折腰, 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 的高尚情操,但又包含了消极遁世的因素。 2.写作背景。 此文作于宋永初二年( 421 年),当时陶渊明约 57 岁。他拒绝了东晋政府的征招,又拒绝同 刘裕宋政权的合作,作《桃花源诗并记》寄托自己的社会理想。 “诗”追述了桃花源的形成, 歌咏了“春蚕收长丝,秋熟靡王税”这样一个人人安居乐业的理想社会; “记”相当于诗的 序。记叙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见闻, 富于小说色彩。 作品在很大的程度上反映了普通百姓 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 三、诵读课文,整体感知 诵读课文 1)范读课文,清楚(句读分明,节奏合理,语速适中等) 、流畅(语句流利,音韵铿锵,停顿分明,不读破句子等) ,要求学生认真听清,仔细记。 2)学生放声自读课文。 朗读要求:①字音要读准。②句读要分明。③语调、节奏要读出轻重缓急,读出感情。 3)指名读,学生或老师进行点评。 4)学生齐读课文,感受桃源意境。 感知课文 (1)文章以 花源,再到  为线索,以 桃花源(或  为顺序,从桃源——  桃花源,到桃源——  桃 桃源—— 桃源—— 桃源),一线贯之,层次分明,故事性强,情节曲折回环,悬念迭起

文档评论(0)

135****2372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