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 3
乱后逢村叟
唐代: xx
经乱衰翁居破村,村中何事不伤魂。
因供寨木无XX,为著乡兵绝XX。 还似XX赋税,未尝州县略安存。 至今鸡犬皆星散,日落前山独倚门。
译文 经历了多次战乱的老翁住在一个破败的村庄里,这村子中事事都叫人伤
心。
因为修建军队营寨,村中的桑树和柘树都被砍光了。因为组建乡兵,村中 的青壮年都战死沙场,老头儿都断绝了子孙。
在这种时候,官府的赋税却一点儿不能少,还像太平无事的年成一样征 收。不但本乡如此,其他州县也未曾有过安抚体恤。
现在连鸡犬都星散而不知去向,只剩下老人在日落时孤零零地倚着柴门叹 息。
注释
乱后:指唐末黄巢起义后。
经乱:经过战乱。此句一作 “八十老翁住坡村 ”。 伤魂:伤心。此句一作 “村中牢落不堪论 ”。 寨木:修建军队营寨用的木头。
著:一作 “点 ”,点派,征集。乡兵:地方武装。
XX: XXXX的年头。
未尝:不曾。略:稍微。安存: xx 体恤
星散:像空中的星星般分散消失,不知去向。
独:一作 “哭”。
赏析
首联虽是转述村叟的情况,但可以烈感受到无比的凄恻、沉痛之情。颔联 写战乱给村叟带来的灾难。桑柘,表达对官府朝廷无声而无比愤怒的控诉和抨 击。颈联则通过村叟欲求生存的愿望的破灭,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普遍性指向和 代表意义。尾联衰翁有气无力倚门对着前山的落日,传神地呈现出一个衰惫乏 倦、孤苦无依的老翁形象。
不像多数 “伤田家 ”一类揭示民生疾苦的诗作,常用贫富极端对立的方式来 造成强烈的反差效果,以此对现实进行抨击( (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 “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 ”等),在这里,诗人只是真实地记叙、描 摹乱后村叟的悲惨生活,而且这种记录是以一种客观、平静的方式进行的。诗 中不写与 “逢”字有关的内容,也没有与作者自己主观情绪有关的字眼,相形之 下,首联在全诗中便
显得十分突出。虽也只是转述村叟的情况,读者强烈感受到的却是诗人无 比的凄恻、沉痛之情。一 “逢”村叟,便是 “乱”、“衰”、“破”伤“魂 ”,这样触目惊 心的情形,村叟事事伤魂,诗人又何尝又伤魂。
这里将村叟的情形、感受过程暗迁为诗人的心绪感受,是一种自然、含而 不露和深层次的情绪转换。诗一开始即以这种与传统诗学的 “含蓄”无关的 “定味 语”式的字眼,将惨痛现实及感受全盘托出,直接拉到读者眼前、心中,可谓字 字惊心。 “伤魂 ”二字,则实为诗眼,下面几联是在这一基调上具体情形的自然 生发,不断加深着这种同属于 “衰翁 ”、诗人和读者的 “伤魂 ”之感。因此全诗看似 冷静,实则情绪饱满,看似直白,实则含蓄蕴藉。七律首联素为人重视,此诗 首联份量尤重。
颔联写战乱给村叟带来的灾难。桑柘,即男耕女织生活赖以维持的重要生 产资料 ——桑树柘树都被砍伐殆尽,作兵营的寨栅了,村叟已无以为生,徭役 又使他子孙断绝,永远失去了生存的保障和依靠,相比之下痛失亲人的悲苦也 许倒还要好受一些。可以说, “三吏”、“三别 ”之中,痛苦更深地表现为亲情的折 磨,《杜陵叟》、《卖炭翁》等诗中主人公也许还能 “重整旗鼓 ”活下去,这里 村叟却 * 入了绝境。诗人这种真实到令人心颤的实录,是要表达对官府朝廷无声 而无比愤怒的控诉和抨击。不幸时代中, “诗史 ”性作品其实都同是这样一种指 向。
颈联出句承续上联之意,直接点明 “赋税 ”二字,是概括性交代,对句则通 过村叟欲求生存(逃离到别的州县)的愿望的破灭,一下使全诗具有了一种普 遍性指向和代表意义,而超越了对一个村叟的单纯记叙,诗也由此获得新的深 广度。老人的遭遇正是当时千家万户生活的一个缩影,典型地概括了连年战乱 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尾联稍异上两联,上句仍承续着上两联的苦况交待,下句却转入一个孤 单、冷漠场景的刻划。子孙断绝、鸡犬星散的 “家”门口,衰翁有气无力倚门对 着前山的落日。全诗直到最后,才单用一个 “独”字,将对村叟情形的记叙转入 对村叟形象的简洁刻划,传神地呈现出一个衰惫乏倦、孤苦无依的老翁形象。 也仅用这个 “独 ”字,诗由对黑暗现实的无声抨击转入到对穷苦农民的深切同 情。
《乱后逢村叟》之所以感人,其艺术力量正来源于这种对现实黑暗的抨击 和对人民的同情,这一点又是通过极其通俗朴实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这是一种 自觉的艺术追求。杜荀鹤出身寒微,境遇不顺,长期在社会底层的生活使他对 人民的痛苦体察很深,故《唐风集》中不少反映民生疾苦、乱后心绪的诗作许 多都像这首《乱后逢村叟》一样,是可以称为历史实录的作品。而正是这种由 题材特点、创作者个性及艺术上的自觉追求所确立的语言风格,被世人称之为 “杜荀鹤体 ”或“晚唐格 ”,体现出杜荀鹤诗的独特风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