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外交部来了新发言人
据《南方周末》“陆慷的履历很完备,特别是有驻大国的经历,体现出他在外交领域很专业。”上世纪90年代的几位新闻发言人和外媒记者关系不错,“周末会跟我们出来聚会,一起唱卡拉OK,打球。”一位外媒记者如此回忆。前几天,欧洲某国驻华媒体记者杰克(化名),收到外交部新闻司的通知,邀请包括他在内的欧洲近10位驻中国媒体记者见面。他这才知道,外交部新闻司换了新司长。新司长名叫陆慷,同时也是新任新闻发言人。虽然在两个月之前他就就任新闻司长一职,但直到2015年6月15日,外交部第29任新闻发言人陆慷才正式在公众面前亮相。作为国家立场的表达者,外交部新闻发言人一职的关注度不亚于外长。在关注陆慷记者会上“南沙岛礁建设是中国主权范围内的事”表态的同时,公众也关注他的履历、背景、形象,甚至说话爱用什么方式。在亮相新闻发言人,“代表中国”发言之前,陆慷并不为公众所熟悉。从外交部官方网站发布的少数有关于他的消息看,陆慷在国外任职时,喜欢留平头,脸上常带笑容,爱穿深色西装,与人合影时习惯将双手背在身后。其实,不只是中国老百姓,外国驻华媒体记者也很关心陆司长是何许人也,因为他是最直接与外国记者打交道的中国官员。在参加见面会之前,杰克特意在网上查了陆慷的履历。官方资料显示,陆慷待过的地方很多,包括联合国安理会、军控和防扩散机构以及亚太经合组织。他还在中国驻爱尔兰、美国大使馆工作过,是个不折不扣的资深外交官。2014年2月,美国大华府地区江苏同乡举行迎马年新春大联欢,当时尚在担任驻美国公使的陆慷应邀出席。陆慷热情洋溢地代表使馆致辞,向与会的和在华府的众多江苏乡亲拜年祝福,并表达了他作为江苏人的骄傲。据媒体报道,陆慷1986年高中毕业于南京外国语学校。他的英语基本功相当扎实,给老师的印象是“沉稳、好学、聪明”。那一天,在与欧洲记者见面时,陆司长显得彬彬有礼。“他很谦虚,有亲和力,也不骄傲。”杰克注意到,陆慷的英语很好,他会一一跟记者握手,换名片,也没有丝毫架子。“成为新闻发言人首先要有综合素质,对中国外交政策要有把握。”外交学院苏浩教授告诉南方周末记者:“除此之外,发言人的任职经历也要丰富,并且外语要好,口齿要清晰。”与以往新闻发言人多从新闻司提拔不同,陆慷的任职经历要丰富得多。《中国日报》官方微博@中国日报评价,陆慷曾在多边领域的联合国安理会、军控和防扩散机构以及亚太经合组织等平台上展露身手,称得上是一位外交多面手。在外交部一位内部人士看来,“陆慷的履历很完备,特别是有驻大国的经历,体现出他在外交领域很专业。”“谁愿意被训话呢”2014年底,外交部原部长助理兼礼宾司司长张昆生落马,秦刚由新闻司长调任礼宾司司长,空缺出来的位置则由外交部部长助理刘建超兼任。早年就担任过新闻司长的刘建超,并没有在老岗位上工作太久。数月之后,陆慷就出任新闻司司长,并顺理成章地成为新闻发言人。2015年4月17日下午,陆慷第一次以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司司长的身份,宣布国家主席习近平将于4月下旬出访巴基斯坦。外交部现任三位发言人中,除了新闻司长陆慷外,还有两位发言人都是新闻司副司长:洪磊和华春莹。不过,并非所有外交部新闻司领导都是发言人。像排名第一的副司长刘晋,以及排名第四的副司长王晰宁,都不是发言人。按照以往惯例,发言人实行轮流发言制,一般一至两个月轮换一次。通常来说,个性突出的发言人更受肯定,比如早年的发言人章启月、孔泉、刘建超,以及沈国放,都被许多受访外国记者提及。在他们之后,如今已就任外交部礼宾司司长的秦刚,算得上其中最有个性的新闻发言人了。2009年6月9日外交部例行记者会,当英国广播公司(BBC)驻北京记者詹姆士求证:中国政府是否准备要求安装一种叫“绿坝”的软件,台上的外交部新闻发言人秦刚甩出“两连问”。“你知道你提到的这个软件是什么吗?”“我想再问你一个问题,你有孩子吗?”外国记者会使用涵义丰富的汉语来形容秦刚,反差非常大,比如,“调侃”VS“挑衅”,“自信”VS“自负”,“强硬”VS“傲慢”。一位资深外国媒体人士曾与中国许多新闻发言人打过交道,在他看来,近十几年来,外交部每个发言人的风格都不同,“有些人对外国比较强硬,有些人善于‘统战’,对记者比较好一点。”毋庸置疑,外国记者都喜欢与比较友好的发言人打交道。“谁愿意被训话呢?”在杰克看来,“我花了那么多时间学中文,做了那么多报道,不只是希望在记者会和年度酒会上跟发言人只是见个面,还是希望能够跟他交成朋友。”以时间跨度看,老一辈新闻发言人更喜欢与外国同胞交朋友。上世纪90年代之后,正值中国摆脱被西方孤立的状态,开始主动改善与主要大国间关系。许多比较大胆的新闻发言人,便开始与外国驻华媒体打交道,希望他们多做中国正面报道。上述资深外国媒体人士就跟上世纪90年代的几位新闻发言人关系不错,“周末会跟我们出来聚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