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辨证论治”的由来
张效霞
拜读了贵报 2015 年 3 月 9 日第 4 版刊发的陈士奎先生的 “《伤寒杂病论》原创辨证论治思想”一文后,受益匪浅,颇有醍
醐灌顶之感。但也深深地认识到:学界对“辨证论治”这一被公认为是中医最大特色与优势说法的来龙去脉,似乎还不太清楚。现简要叙述如次:
古代医家对中医临床诊断与治疗特点的概括
张仲景在《伤寒卒病论集》中有云: “撰用《素问》 《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 《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这是“辨证”一词的最早记载,且在《伤寒论》 《金匮要略》两书中,都以“辨××病
脉证并治” 为标题,讨论各种病证。 于是,大多人都认为 “辨证论治”一词,便由此而来。但《伤寒论》 《金匮要略》中的“证” 都是指症状和体征而言的, 张仲景 “辨××病脉证”辨出来的是病机,而不是什么“证” 。如《伤寒论》第 317 条云:“少阴病,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手足厥逆,脉微欲绝,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痛,
或利止脉不出者, 通脉四逆汤主之。 ”很明显, 本条病属 “少阴”,脉为“脉微欲绝” 或“脉不出”,证为“下利清谷” 、“手足厥逆,身反不恶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干呕,或咽
痛”,通过辨病、辨脉、辨证,得出“里寒外热”的病机,方用通脉四逆汤。
陶弘景在《华阳隐居补阙肘后百一方序》中,主张“依法施治”:“伤寒中风,诊候最难分别,皆应取之于脉,岂凡庸能
究?今所载诸方,皆灼然可用,但依法施治,无使违逆。 ” 但“凡服汤云三服、再服者,要视病源准候,或疏或数,足令势力相及” 。
相传为“六朝人所撰”而托名华佗的《中藏经·论五脏六腑
寒热虚实死生逆顺之法》中,有“形证脉气”的说法: “夫人有五脏六腑,虚实、寒热、生死、逆顺,皆见于形证脉气,若非诊察,无由识也。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
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此乃良医之大法也。 ”
宋代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五科凡例》中说: “凡学医,必识五科七事。五科者,脉、病、证、治及其所因。七事者,所因复分为三。故因脉以识病,因病以辨证,随证
以施治”,但临床治病的根本在于 “依源指治” 、“依源治疗” 。他所说的“源” ,即“病源” 、“病机”,这从其著作本来的书名是《三因极一病源论粹》 ,即可得以明证。
1358 年,朱丹溪的门人采集《丹溪手镜》等书之精要,继承
总结丹溪的临床经验编写而成的《脉因证治》一书, “先求
诸脉,而因、而证、而治,四者井然” ,并“特以‘脉’字
领头,‘治’字煞尾” ,“简而赅,约而尽”地将中医临床治
疗方法概之为“脉因证治” 。
1573 年,明代周之干《慎斋遗书》有“辨证施治”的提法:
“见病医病,医家大忌。盖病有标本,多有本病不见而标病
见者,有标本相反不相符者,若见一证,即医一证,必然有
失;惟见一证而能求其证之所以然,则本可识矣。 ”该书虽
列有“辨证施治”一节,但并没有说明什么是“辨证施治” 。
1624 年,明代张介宾《景岳全书·传忠录》有“诊病施治”
的说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
阴阳无谬,治焉有差?医道虽繁,而可以一言蔽之者,曰阴
阳而已。”
1759 年,清代徐大椿《伤寒类方》则有“见症施治”之称:
“(《伤寒论》)非仲景依经立方之书,乃救误之书 ,, 细分
之,不外十二类,每类先定主方,即以同类诸方附焉。其方
之精思妙用,又复一一注明,条分而缕析之。随以论中用此
方之症, 列于方后, 而更发明其所以然之故, 使读者于病情、
药性一目显然。不论从何经来,从何经去,而见症施治,与
仲景之意,无不吻合。 ”
1825 年,清代章虚谷在《医门棒喝·论景岳书》中最早提出
“辨证论治”这一词组: “窃观景岳先生,才宏学博,平生
著作数十万言 ,, 惜乎自矜博洽,少反约之功,率凭臆见,逞笔武断,不觉毫厘千里之差。虽怀济世之心,不免功过相
半,, 景岳先生, 不明六气变化之理, 辨证论治, 岂能善哉!不识六气变化,由不明阴阳至理故也。 ”从《医门棒喝》全书来看,“该书虽有较为完整的临床证治思路,也确实出现
了辨证论治字样。还有‘辨证论方’ 、‘审病用药’ 、‘随证而
治’、‘详辨施治’ 、‘辨别论治’ 、‘论证立法’ ,涉及‘辨证’、‘论证’、‘审证’、‘辨治’、‘证治’、‘施治’ 等词组, 但‘辨证论治’在全书出现仅见一次,寻常道来,并未成为稳定的固定词组。从训诂考据‘孤证不定’的规则来推,他还不能
视为‘辨证论治’ 的倡导者”(符友丰 .论“证” 的概念与 “辨证论治”思路 .医学与哲学, 1994,( 8):38)。
总之,在西医传入中国之前,古代医家对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体系,曾试图以精湛赅恰的语言加以概括者,虽然代不乏人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