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成道于贵州的王阳明
王阳明 (1472-1529 年 ) ,名守仁,浙江余姚人,明代著名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和军事
家。遗憾的是,当今人们只知王阳明生于浙江,却没有充分重视他“成道于贵州”的经
历。其实,阳明心学的起点是“龙场悟道”,它奠定了王学的基石,并构建起“心即
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基本理论框架。
明朝正德年间,兵部主事王阳明因得罪宦官刘瑾,触怒了明朝皇帝,被廷杖四十之后.谪
贬到龙场,一住便是三个年头。王阳明惨遭此祸,自是孤独、寂寞、苦闷、悲戚。他由聚
落千万家的京城,陡然降落到偏僻、荒凉的龙场,举目无亲,表食无着,不由得产生一种
巨大的失落感,仿佛由天堂坠入地狱。他自知无处伸冤,万念俱灰,惟有生死一念未曾了
却,于是对石墩自誓:“吾惟俟命而已!”他心乱如麻,恍恍惚惚,悲愤忧思无法排解,
常常终夜不能入眠,起而仰天长啸,悲歌以抒情怀。诗不能解闷,复调越曲,曲不能解
闷,乃杂以诙笑。
在此绝望之中,是淳朴善良的龙场人给予他无私的援助,使他看见了希望的曙光,有了生
活的勇气,重新站立起来,与命运抗争。他用生命的体验来面对人生,面对残酷的现实,
走上一条艰苦、独特的道路。这是他人生中的一大转折,也是他学术思想的新开端。
龙场在万山之中,“书卷不可捣”,于是王阳明默记《五经》要旨,但凭自己的理解去领
悟孔孟之道,省度程朱理学。这一改变,使王阳明摆脱了世间凡俗,跳出了“以经解
经”“为经作注”的窠臼,独立思考,寻求人性解放。他在龙场附近的一个小山洞里“玩
易”,在沉思中“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心境由烦躁转为安然,由悲哀转为喜悦,
一种生机勃勃的情绪油然而生。
谪居龙场三年,使他最受感动的就是那些朴实无华的“夷民”,他们与王阳明无亲无故,
却能拔刀相助,为他修房建屋,帮助他渡过了难关。这与京城中“各抢地势,勾心斗角”
的情况相比,有如天渊之别。他体味到人间“真情”,深感“良知”的可贵,从中得到新
的启示和灵感。
“千古龙冈漫有名”,这是王阳明谪贬龙场期间所写的诗句,用以怀念和赞颂三国时的诸
葛亮。如今,这一诗句却成了后人对他的赞誉与缅怀。这龙冈,因王阳明而名扬四海;这
龙冈,被人们誉为“王学圣地”。天下的王学,无论是浙中、江右、泰州、南中、楚中、
北方、粤闽诸学派,抑或是日本的阳明学、朝鲜的实学以及东南亚、欧美的王学,寻根溯
源,都以贵州为渊薮,以龙冈为始发地。王阳明一生中办过三个书院,最早的便是龙冈书
院,在这里传习了第一批王学弟子,在他的《镇远旅邸书札》中提到陈宗鲁、汤伯元等 16
人。王阳明的教育思想,实际上也是在龙冈形成的,开山之作就是《龙场生问答》与《教
条示龙场谱生》 。王阳明思想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书院。贵州的龙冈书院、江西的濂溪书院
和浙江的稽山书院,构成了王学传播的主要途径。
王阳明的文章被收入《古文观止》作范文的有三篇,其中有两篇是在贵州所作。一篇是千
古不磨的《瘗旅文》 ,激情所致,一气呵成,抒发忧郁愤懑之情怀,如哭如诉,句句是泪,
字字是血,令人读后莫不黯然垂泪。另一篇是《象祠记》 ,阐述了“天下无不可化之人”的
哲理,萌发出“致良知”的思想。
相关链接
①王阳明 11 岁时就立下圣人之志,先泛滥于辞章,继出入于释教、道教,再遍读朱熹之书 ,
经过 26 年的艰难探索,终无所得。直到 37 岁时在龙场的绝境中,王阳明放下得失荣辱,
向死而生,终悟圣人之道。 《王阳明年谱》 :“始知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
者误也。”
②朱熹认为;‘格物”就是向外物求天理,即通过一物一物去格,得知万事万物之理,最
后豁然贯通,成为圣人。而王阳明认为,天理不在外物,而在人心:“格物”即正心,
“致知”是良知。王阳明从此与程朱分道扬镳,初步建立起阳明心学的思想体系。 《传习
录》记载了王阳明对龙场悟道的体会,“及在夷中三年,颇见得此意思,乃知天下之物本
无可格者。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
17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龙冈是阳明心学的起点,天下王学皆以此地为渊薮,其教育思想实际上也形成于此,
王阳明还在此开办了书院来传播自己的思想。
B. 王阳明 11 岁立下圣人之志,之后研究诗文、程朱理学等,直至 37 岁在绝境中才始悟
圣人之道,最终在程朱理学的体系外创立新学,自成一家。
C. 王阳明仕途失意,谪居龙冈偏远之地,缺少书卷,却因祸得福,跳出“以经解
经”“为经作注”的限制,更能独立思考。
D. 朱熹认为,要想格物致知,成圣之道,则先要向外物求天理,而王阳明却认为所谓
“格物致知”,即“正心”“良知”。这是他比朱熹进步的一面。
17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对于立德、立功、立言的王阳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