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7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摘要
摘要
鹅膏菌属(Amanita)真菌是一个世界性分布的大属,世界上已被描述且被承认的
种类超过650 种。鹅膏菌属物种因其兼具可食性和有毒性而被广泛关注。例如橙盖
鹅膏组(sect. Caesareae)的很多种类都是著名的美味食用菌;檐托鹅膏组(sect.
Phalloideae)的很多种类含有鹅膏毒素,可以引起急性肝损害型中毒而成为人们熟知
的剧毒蘑菇;鹅膏组(sect.Amanita)的很多种类具有神经毒性;残鳞鹅膏组(sect.
Roanokenses)的很多种类可以引起急性肾衰竭;碎托鹅膏组(sect. Validae)的很多种类
也记载有毒,如橙黄鹅膏(Amanita citrina)、黄柄鹅膏(Amanitaflavipes)、格纹鹅膏
(Amanitafritillaria)、暗盖淡鳞鹅膏(Amanitasepiacea)和角鳞灰鹅膏(A.spissacea)等。
但这些毒蘑菇所含毒素的种类、毒素的含量以及中毒机制等研究十分匮乏。
研究发现碎托鹅膏组物种十分丰富,其中以角鳞灰鹅膏(Amanitaspissacea)为代
表的一类菌柄基部球形、近球形、纺锤形至单侧膨大,菌盖被白色、灰色、灰褐色、
褐色至黑色菌幕残余,子实体不呈红色且伤后不变红的物种最为常见,虽然该类群
近年来研究较多,但是由于形态特征的相似性使得该类物种经常被鉴定错误。同时,
Genbank 中大量明显是不同物种的序列被标记为角鳞灰鹅膏(Amanitaspissacea),更
是造成了研究者对该种界定的困惑。
本研究通过形态学和系统发育学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采自中国8个省份的222
份角鳞灰鹅膏复合种标本进行了研究。明确了角鳞灰鹅膏的形态学、生境及分布特
征,划清了该种与近似种的界限。角鳞灰鹅膏复合种在我国至少包含5个种和2 个
变型,分别为:格纹鹅膏原变型Amanitafritillaria f.fritillaria)、格纹鹅膏球孢变型
(Amanitafritillaria f. malayensis)、白鳞隐丝鹅膏(Amanita innatifibrilla)、裂鳞鹅膏
(Amanita lacerosquamosa)、格纹小鹅膏(Amanita parvifritillaria)、暗盖淡鳞鹅膏
(Amanitasepiacea)和角鳞灰鹅膏(Amanitaspissacea),其中裂鳞鹅膏为本研究发现的
新种。研究中还发现2 个形态上与角鳞灰鹅膏十分相似的物种,但是由于标本状态
较差,暂时作为待定种处理。
应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ltra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tandemmass spectrometry,UPLC-MS-MS)对中国碎托鹅膏组20个种(包含待定种)的α-
鹅膏毒肽(α-amanitin)、β-鹅膏毒肽(β-amanitin)、γ-鹅膏毒肽(γ-amanitin)、二羟鬼笔
I
中国角鳞灰鹅膏复合种分类研究
毒肽(Phalloidin,PHD)和羧基二羟鬼笔毒肽(Phallacidin,PCD)5 种鹅膏肽类毒素和毒
蝇碱(muscarine)进行毒素检测研究,结果碎托鹅膏组19个种均未检出上述六种毒素。
关键词:鹅膏属,碎托鹅膏组,分类学,系统发育学,毒素
II
目录
目录
摘要III
ABSTRACTIII
引言1
1 绪论3
1.1形态学研究进展3
1.1.1鹅膏菌属形态学研究进展3
1.1.2 碎托鹅膏组形态学研究进展4
1.1.3 角鳞灰鹅膏形态学研究进展5
1.2 系统发育学研究进展5
1.3鹅膏菌属毒素研究进展6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