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生活—运用”三位一体的中学英语教学设计.docVIP

“文本—生活—运用”三位一体的中学英语教学设计.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文本—生活—运用”三位一体的中学英语教学设计 中国近现代教育家陶行知深受瑞士近代著名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思想的启发,并在美国教育家杜威的影响下,提出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论。陶先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需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他强烈批判以书本、以文字为中心的“老八股”和“洋八股”教育,要“用生活来教育”。陶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对我国的中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0年版)在“教学建议”中要求“各种语言知识的呈现与学习都应从语言使用的角度出发,为提升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服务。教师要通过创设接近实际生活的各种语境,采用循序渐进的语言实践活动,以及各种强调过程与结果并重的教学途径与方法,如任务型语言教学途径等,培养学生用英语做事情的能力。”(教育部,2020) 任务型语言教学是指基于任务的一种教学途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各种各样的语言运用活动,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之中接触语言、理解语言和学习语言。任务型语言教学强调意义的理解和表达,强调多元互动,强调学习内容和学习形式接近真实生活。 基于“生活教育”和“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基本理念,结合《新目标英语》八年级(下)第七单元“Would you mind turning down the music?”的Section A的教学内容,首先,我们对教材中的内容进行了分析、整合,提炼出本节课的精髓语言知识就是下面的五组对话: (1) Sarah, would you mind doing the dishes? OK. I’ll do them in a minute. (2) Jenny, would you mind cleaning your room? I’m sorry. I’ll do it right away. (3) Nick, would you mind not wearing those old jeans? OK. I’ll put on another pair. (4) Nancy, would you mind getting out of the bathroom? Sorry. I won’t be long. (5) Pete, would you mind getting up? OK, dad. I’ll get up now.然后,我们完成了以下主要方面的教与学的目标设计: (1) 明确本节课的语言功能目标,即“学会道歉;表达不满”; (2)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活动重点,即“学生对日常会话中的情感捕捉”; (3) 确定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主线,即“悟—做—思—猜—用”; (4) 决定基于主线掌握句型Would you mind v-ing; (5) 引领学生关注语言学习的意义:关注生活细节,提高语用能力。第三,我们在郑州市的一次教学探讨会上与两位初中英语教师进行了“同课异构”。下面是当时本节课的教学实施过程(王彩琴老师执教): Step 1. 悟——教学目标:联系日常会话的真实交际目的,明确会话中的要素。(1) Try to decid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peakers”, namely, “Who are they?”(parents-children; teacher-students; between friends …) (2) Try to catch “the feelings of the speakers”, namely, “How are they feeling?”(happy; sad; angry; impatient; upset …) (3) Try to figure out “the situations of the conversations”, namely, “Where are they?”(at home; in the classroom; in the street …)(4) Try to guess “the reasons for the conversations”, namely, “Why are they talking in that way?” (to complain; to make requests; to apologize …) Step 2. 做——了解对话内容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