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某某茶庄的设计文案
一、设计理念
中国茶道的精神有多种提法,为配合新品系列特征,我们将其提炼出“和、静、清、怡、雅、真”等6种,分别代表“茶庄”的6个新品系列。6个新品的形象页配以 6首各朝代大家的名诗来表达6个新品系列的文化内涵,图文并茂,相得益彰。因茶品即人品,亦代表了生活中6种不同追求,不同品质的人。这6种人亦和亦静,亦清亦怡,亦雅亦真,抑或兼而有之,但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喜茶、乐茶、惜茶,属茶品君子,茶道骄子。因此,以茶、茶道作为“茶庄”的文化载体十分贴切。
二、设计目的
通过中国茶道完美诠释XX文化,使人们从茶道中认识“XX茶庄”文化,进而喜欢、使用XX产品,让“XX茶庄”文化在茶道中得到升华。
三、 具体布局:
1、封面
以一只特写的盛满茶汤的紫砂壶寓意茶文化的博大精深,茶壶周身采用仿真磨砂工艺,立体感与艺术性并存突现。壶中心是一池橙黄色的茶汤,茶气氤氲,引人屏息。茶壶下方是一块浑厚质朴的普洱茶砖,上书“XX茶道仿古砖”。整体风格凝重高雅,富有文化内涵。
2、扉页
以唐代元稹著名的宝塔诗《茶》为引子,引出茶道的文化内涵,进而阐述“XX茶庄”文化与茶道文化的契合点,引领人们往下翻阅,感受“XX茶庄”浓郁的茶道精神。
附:形象页文案
茶
【唐】元稹
茶。
香叶,嫩芽。
慕诗客,爱僧家。
碾雕白玉,罗织红纱。
铫煎黄蕊色,碗转曲尘花。
2
夜后邀陪明月,晨前命对朝霞。
洗尽古今人不倦,将知醉后其堪夸。
3、新品系列一,代表茶道精神为“和”。
茶道追求的“和”指世间万物皆有阴阳两要素构成,阴阳协调。儒家对和的诠释,在茶是活动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泡茶时,表现为“酸甜苦涩调太和,掌握迟速量适中”的中庸之美。在待客是表现为“奉茶为礼尊长者,备茶浓意表浓情”的明礼之伦。在饮茶过程中表现为“饮罢佳茗方知深,赞叹此乃草中英”的谦和之礼。在品茗的环境与心境方面表现为“普事故雅去虚华,宁静致远隐沉毅”的俭德之行。
附:形象页文案
尝茶
【唐】刘禹锡
生拍芳丛鹰觜芽,老郎封寄谪仙家。
今宵更有湘江月,照出菲菲满碗花。
产品文案:
一种宁静的氛围,一个空灵虚静的心境,当茶的清香静静地浸润你的心田和肺腑的每一个角落的时候,你的心灵便在虚静中显得空明,你的精神便在虚静升华净化,你将在虚静中与大自然融会,达到“天人和一”的“天乐”境界。
其他产品文案另备。
4、新品系列二,代表茶道精神为“静”。
在茶道中,静与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来,无论是羽士还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归地把“静”作为茶道修习的必经大道。因为静则明,静则虚,静可虚怀若谷,静可内敛含藏,静可洞察明激,体道入微。可以说:“欲达茶道通玄境,除却静字无妙法”。
在“茶庄”中,“静”是居室空间的宁静,更是主人归家后心灵的的平静,是生活经过岁月沉淀后的沉静。
附:形象页文案
苏东坡《汲江煎茶》:
活水还需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3
茶雨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产品文案:
喜欢一个人置斗室喝茶,自家的房子独辟一个小茶室,只能席地而坐,壁上挂一两片字画。一副小茶几,几只竹杯,一只烧水的电炉子。窗外是一片蓊郁的松林,闲时,烧上一壶热水,泡上一杯茶,细细地品,回想一些与茶无关的事,茶的芳香在屋子里袅袅地散,听壶中水由半开时的作松涛鸣,初开的鱼眼泡响,铮铮纵纵,像金铁鸣,仿佛深秋田野上的风,忽细忽响,忽远忽近。
5、品系列三,代表茶道精神为“清”。
“清”是指“情洁”、“清廉”、“清静”、“清寂”。茶艺的真谛不仅要求事物外表之清,更需要心境清寂、宁静、明廉、知耻。
附:形象页文案
茶诗
【唐】郑愚
嫩芽香且灵,吾谓草中英。
夜臼和烟捣,寒炉对雪烹。
惟忧碧粉散,尝见绿花生。
产品文案:
每天清晨,洗漱完毕,我会为自己煮开一壶水,然后,徐徐注入那个加了茶叶的绿色小茶壶,看着细碎的芽叶在滚烫的热水中翻腾舒展,最终旗枪分明、芽叶朵朵、亭亭玉立,心,也不由得沉静、清和起来。
6、新品系列四,代表茶道精神为“怡”。
中国茶道是雅俗共赏之道,它体现于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讲形式,不拘一格。突出体现了道家“自恣以适己”的随意性。同时,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层次的人对茶道由不同的追求。历史上王公贵族讲茶道,他们中在“茶之珍”,意在炫耀权势,夸示富贵,附庸风雅。文人学士讲茶道重在“茶之韵”,托物寄怀,激扬文思,交朋结友。佛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德”意在去困提神,参禅悟道,间性成佛。道家讲茶道,重在“茶之功”,意在品茗养生,保生尽年,羽化成仙。普通老百姓讲茶道,重在“茶之味”,意在去腥除腻,涤烦解渴,享受人生。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