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的书写应向普通话靠拢.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方言的书写应向普通话靠拢 摘 要: 方言的书面表达,尽管不一定能找到与之完全对等的现代汉语词语,但要力求以意为主,兼顾读音,尽可能地向普通话靠拢。若实在没有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汉字表示,可用同音字代替,既有助于方言逐渐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又有利于普通话的推广。 关键词: 方言 普通话 书写 苏中作家刘仁前的《香河》描绘了苏中里下河地区的风物风俗风情,其浓郁的地域文化色彩,作品呈现出的鲜明的地方人性美和风俗美,有相当成分是作者大胆运用苏中方言写作而成的。 一、书中方言的正确书写例举 “野猴子菱”最大的坏处,菱角刺刺的,吃得不好戳嘴,常有嘴馋的细小的(当地人对小孩子的一种叫法,别看乡里人识字不多,有时用起词儿来,还不得不服。这“细小的”,或许有人会说听不懂。只要仔细品味,用这三个字称呼小孩子蛮贴切的,“细”和“小”强调的是“小”的意思,“的”字自然指“什么什么的人”,比方说,当兵的、教书的之类,用法颇见水准。有时还简省为“细的”,与“细小的”同意),为吃角把“野猴子菱”,把嘴里戳得血直淌。“野猴子菱”,厉害。(第3页第5小节第6—13行)。 尽管天色还早,大人们早早地了结了手里的活儿,就等队长一声令下,好回家煮夜饭,然后逸事逸当(做事有条理,不着急)地看电影。(第18页) 劳作的一天,香河村的男将们,多半埃着灶头,捏着婆娘刚抄上来的花生米子,挟着几筷韭菜炒鸡蛋之类的家常小菜,扳上一小瓶子“二两五”。当地人之于酒,不叫吃,不叫喝,更不叫饮,偏偏叫扳。晚饭后,巷头上碰见,彼此招呼一声:“不曾扳两盅?”“扳得扎实,足足一只手。”(第66页第5段)喝酒不用“喝”,而用“扳”,把这扳酒瓶喝酒的动作说成喝酒,很是豪爽自信又带有几分得意,生动形象更传神。 可“黑菜瓜”也不是个亚家(亚,第二是也,亚家,第二家的意思,这里有不想当第二家,不服输的意思。)(第120页) 有童谣曰:“冬天,冬天快快来,鳑鮍儿,罗汉儿烧咸菜,哪个见了,哪个爱。”(第287页第1段)。这当中的“罗汉儿”鱼,体型比较小,但肉特多,胖乎乎的,就像弥勒佛。所以当地人就用“罗汉”比喻它。尽管当地方言喊其“罗我儿”或“罗碗儿”,但作者却写得很准确,而且符合语音的传承变化。 二、有待商榷例举并分析 书中还有很多用得很准确生动的方言,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了,但其中也有一些方言字用得欠妥,例如: 大人南说江北说海,细小的(当地人用来称呼小孩子的)也仄头斜脑地听。听的时辰长了,碗里的饭菜没有了,便会到自家大人蓝花大海碗里扒。大人说得正起劲呢,也就没工夫理会细小的了:“去去,自己腿子断了,不能家去盛啊。”一双筷子一该(拨开的意思),细小的手上的筷子该掉下来的有,该得细小的哭声呜啦的也有。从大人碗里扒不到现成饭,细小的只好捧着自己的小二碗,家去。(第11页第3-8行) 这一段中作者用了一个方言字“该”,用来表示“拨开”的意思,是同音字借用。笔者认为用这个“该”表示“拨开”欠妥,应该用“概”更确切些,更能使这一个方言向普通话靠近,从而更有利于方言的发展。 “概”,《简明古汉语词典》的解释:名词,斗刮。量米栗时刮平斗斛的器具。《礼记·月令》载:“(仲春之月)角斗甬,正权概。”郑玄注曰:“概,平斗斛者。”事实上,“概”本是一个名词,它就是一个条形的小木方子或条状的长方形小木板,有時一把小木尺也能临时充当“概”。古时人们交换谷物时,常用斗或斛来量,常把谷物装在斗或斛中并高出斗或斛的口,然后就用“概”刮平,江苏方言称“概平”(这里的“概”已经活用为动词,“概平”是动补短语),以苏中地区尤甚。我小时候见邻里之间借米时就有过这种场面,邻居向主人借两升米,主人就把小量筒(一种用竹筒做的小量具,容量约500克)装满了米,并溢过筒口,同时用一把量布的尺子(临时充当了“概”)在筒口一概一刮,把溢过筒口的米刮离筒口,口中说的是“把它概平了”,就这样量了两升米给邻居。后来邻居来还米时也是这样。一借一还之中,这“概平”的动作还真没少做,显示了借与还的公平。所以,《韩非子·外储说左下》有言:“概者,平量者也;吏者,平法者也。” 在苏中,人们把在眼前的物体推开或人拨开常称为“概”,把一个碗中的部分或全部食物用筷子拨到盘子里或另一个碗中也称“概”,这已经是其引申义。例如:把桌上的东西从左面“概”到右面。至于把人从眼前“概”到旁边去则是苏中人对“概”更生动形象的灵活运用。 苏中地区有一句方言:“概概平,拍拍平。”这里的前一个“概”是名词活用为状语,表方式,是“用概”的意思;后一个“概”就是名词活用为动词。这句话的大意是粗略地平整一下。后来引申为为了不让双方的矛盾升级而采取

文档评论(0)

yz7594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