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的因素分析及其与职业兴趣、职业价值观的关系研究 【英文题名】 Factor Analysis on OCSE of Graduate the Study on Relations among OCSE, V ocational Interest and
摘要
职业选择是个体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所做出的重大选择。 个体职业选择的质量直接影响人与职 业的匹配程度, 影响个人能力的发挥和组织的工作绩效。 对于影响职业选择的客观因素人们很难控制, 但通过认识人的心理活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控制择业时的主观因素,增强职业选择的合理性。二十 世纪初人们就开始探讨影响个体择业的主观心理因素, 其中职业兴趣和职业价值观是 心理学家 和职业 指导家关注的主要因素。然而有许多研究表明,人们并不全是按自己的兴趣和价值观择业的,择业过 程中还存在一个重要因素 — 自我效能感,它不但调节、控制了择业行为的发生,甚至直接影响了个体 择业。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 Betz 等人以班杜拉的自我效能感理论为基础,开始研究个体的择业效能 感。本研究在前人研究基础上,以社会认知职业理论为依据,研究大学毕业生职业兴趣、职业价值对 择业效能感的影响, 以期探索影响大学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心理因素, 为指导大学生就业提出合理化建 议。
我国对择业效能感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许多研究尚在进行之中。 本研究结合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就 业状况,并依据自我效能感的测量理论,编制了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采用因素分析法验证了大学 生择业效能感的构成因素,结果表明,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包括自我概念、自我评价、社会支持、职业 信息收集、学绩和目标设定六个方面。六因素的方差累计贡献率为 56.931,问卷的内部一致性系数。
为 0.724 ,说明该问卷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测量大学生的择业效能感。
采用自编的大学生择业效能感问卷、霍兰德职业兴趣量表和凌文栓等人编制的职业价值观问卷, 对 286 名应届大学本科毕业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男生 159 人,女生 127 人。按学科类别划分 : 教
育类 61人,理学类 50 人,工科类 86 人,法律类 40人,经济类 49人。经结果分析讨论,得出如下 结论:
、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性别、学科上有一定差异。男生择业效能感高于女生,具体体现在自我 评价和职业信息收集方面有显著差异,男生比女生的自我评价高、收集职业信息的能力强。由于一些 工作对身体状况的特殊要求、用人单位的偏见、以及社会、历史原因,使女大学生在择业时面临更大 的压力,对自己的评价降低。社会对男女的期望值不同,男生有较高的成就动机,使男大学生在择业 时能够变压力为动力, 通过各种途径及早的获得更多就业信息, 以求在择业时处于主动、 积极的地位, 表明男生在择业时比女生主动、活跃、自信。男女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自我概念、社会支持、目标设 定、学绩方面无显著差异。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学科类别上也有一定差异,体现在自我评价、社会支 持和职业信息收集方面有显著差异, 重点院校的毕业生和社会需求量较大专业的毕业生择业时自我评 价水平高,获得社会支持的能力强,通过很多途径获取大量的就业信息。其原因有两个 :一是就业市
场上很多用人单位只要名牌高校的毕业生, 使普通院校毕业生在就业时感到更大的压力, 对自己的评 价降低,学校声望对大学生择业造成一定影响,出现了大学生就业的不平等。二是建筑、设计等紧缺 专业符合社会发展的急需,就业形势乐观,学生自我评价水平高,获得的职业信息和就业机会多。相 比之下法律类等专业的毕业生由于人数相对前几年较多, 而且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 择业时产生理 想与现实的落差,自我评价水平低,易产生无助感。不同学科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在自我概念、目标设 定、学绩方面无显著差异。从总体而言,大学生择业效能感六个维度的信心水平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 是:学绩、职业信息收集、社会支持、目标设定、自我评价和自我概念。
、大学生职业兴趣在性别、学科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更具有现实型职业兴趣,女生比男生
更具有常规型和艺术型职业兴趣。这些差异一方面与男女两性间的生理差异有关 :另一方面是在社会 化过程中,男女对事物产生了不同认知方式,形成各自的性别心理,而且社会对男女性别有不同的评 价体系,导致在职业选择的范围上有所差异。大学生的职业兴趣在学科类别上也存在差异 :教育类、 工科类学生比法律类和经济类学生偏重于现实型和研究型职业兴趣 ;法律类学生比教育类学生具有更
多的企业型职业兴趣。由于许多人是按自己的兴趣、爱好选择专业的,加之大学四年的专业训练使他 们形成了各自的专业气质, 进一步转化为个性倾向性中的一部分, 所以不同学科的学生具有不同职业 兴趣。
、大学生职业价值观在性别、学科上存在差异,男生比女生更注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