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典诗词的起承转合.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起,引领的作用(引领主题) 承,扩展的作用(扩展主题) 转,转变,由景转向情,或由情转向景。(相对于起承的转变) 合,回扣主题,概括全篇。 诗词的起承转合 每首诗词为了表达明确的主题,就必须具备严密的结构。结构章法不会一成不变,但对初学的人可以先熟悉起承转合这种形式。起承转合可以把 诗词的文字、内容、意境连缀成一个完美的整体,在格律诗中尤为突出。 “起” ,就是开头。即先说一件事引起这首诗,好的起头,能起承题启下,统领全篇的作用。 “承” ,就是承接连贯。顺着起句写,句与句之间,联与联之间要承接,贯穿作品之中,起着桥梁纽带作用。 “转” ,就是转折。表面是岔开话题,区别于前边所述的内容,实际是为深化主题服务的,转的技巧较高,要着重练习。 “合” ,就是整合总结。把作者的感悟表达出来,深化意境,突出主题。 下面举几个例说明: 例一:唐李绅的五言古诗《悯农》: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锄禾日当午, 起 :写农夫在田里劳作。 汗滴禾下土。 承 :写农夫辛苦的程度。 谁知盘中餐, 转 :离开劳动场面,转向餐盘。 粒粒皆辛苦。 合 :点明主题,劳动艰辛,果实不易。 (韵:仄上七麌) 例二:南宋陆游七绝《风雨大作》: 僵卧孤村不自哀, 起 :困居荒村不为己悲。 尚思为国戌轮台。 承 :点明想为国戌边的志向,说明不自哀原因. 夜阑卧听风吹雨, 转 :用夜深风雨大作转换话题。 铁马冰河入梦来。 合 :梦中骑战马赴沙场,表达爱国情 (韵:上平十哀) 例三:唐杜牧七绝《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 起 :清明细雨景色。 路上行人欲断魂。 承 :人在雨中愁绪。 借问酒家何处有, 转 :提出避雨消愁办法。 牧童遥指杏花村。 合 :找到解决的去处,言尽意无穷。 (韵:上平十二文,十三元) “起”的开头形式多样,如直入式、陈述式、衬托式、设问式等等,可根据表达的需要,随自己的喜欢。 直入式,开门见山,如杜甫《闻官年收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精品资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陈述式如李白《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衬托式,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设问式,如唐崔涂《孤雁》:“几行归塞尽,念尔独何之……。”如鲁迅《自嘲》:“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承”的方式大致有顺承和转承,顺承随上句延伸,一脉相承,转承既区别于上述内容,又为主题服务。 “转”要注意两方面,一方面要选择不脱离主题又服务主题的内容来转,不要刀断式的转,而要藕断式的转;另一方面在什么地方转,应根据思想内 容表达的需要,既可在颔联、颈链边承边转,也可在尾联边转边合,并不固定。有的诗也不一定有转。 “合”一般都用于尾联,表现形式多种,如概括式、抒情式、理喻式、设问式等等。画龙点睛的结尾最好。 概括式,如鲁迅《题三义塔》:“……渡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 抒情式,如李白《赠汪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理喻式,如苏轼《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自缘身在此山中。” 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设问式,如孟郊《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秋韵》:“……尽道春光无限好,秋声入韵有何穷?” 《宠物狗》:“……世间儿女羞相问,谁奉双亲类此贤?” 总之,起承转合是运用于诗词创作中互为依存的结合体,“起”不好,则无好下文,“承”不紧,则文散乱,“转折”无,则显平淡,合不整,则无意境。 当然,并不是所有的诗词都要按“起承转合”的章法

文档评论(0)

liuyanhua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