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汉朝珠宝首饰 ( 公元前 202 年 ~公元 220 年 )
整个汉朝,前后延续将近四百年, 国家兴旺,人民富足,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之一。特别是在城市中,文化生
活的丰富多彩使人们有时间来注重修饰自身,供人理容的铜
镜已不只供贵族们享用, 富有的商人和舞女也可拥有。 另外,汉朝的丝绸等物品源源不断地输往中亚和欧洲,外国的奢侈
品也相继传入中国。各种商业贸易活动的兴盛使中国很早就有了珠宝商人。在《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中的一个故事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商人到郑国去卖珍珠,用“木兰”做了一个盛珍珠的匣子,并且还“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
辑以羽翠。 ”郑国的一个买主看上了这个匣子, 十分喜爱, 没买珍珠却把这个盛珍珠的匣子买走了。故事的本意是讽刺一
些人做事喧宾夺主,可它却从另一面说明,当时已经有了首饰贸易,并且人们已经很会在装璜上下功夫了。在汉代,除了与各民族的相互交往外,还有许多对外经贸活动。张骞两
次出使了西域, 使中西方的交往十分频繁, 在通往西域的“丝
绸之路”上,各国的使者、商人相望于道,络绎不绝。一、更
加规范的冕冠汉代人习惯称帽子为“头衣”或“元服”。贵族戴的
头衣为冕、 冠、弁;百姓戴的则为巾、 帻等。秦统一中国后,
彻底废除了周礼,冕服制度在吸取各诸侯国服饰的基础上实
行了新的统一。到了汉代,则做了更加详细的规定。其中冕
冠中冕疏的多少和质料的差异是区分贵贱尊卑的标志。因为在汉代,冕冠并非只有帝王一人可以戴。汉冕为一块一尺二
寸、宽七寸的木板,上为玄色,下为纁色(浅红色) 、后比前高一寸,有前倾之势,基本形式与周代大体相同。帝王的
冕冠用十二疏,即十二条白玉制成的串珠,前垂四寸,后垂
三寸。皇帝以下诸侯及各级官吏用九疏、 七疏、五疏、三疏,随职位不同而不同。但两汉时间很长,变化大,宫廷中舆服
部门所详细记载的各类冠服却多与实物不相符合,也许记载中的服饰是专门为重大场合所制定的。二、头饰万千汉代是发髻的奠定时代。从这个时期起,女子髻式日益丰富,变化无穷。在各种形式的女子发髻中,垂髻是比较常见的一种,流行于汉魏,其中包括椎髻、堕马髻、倭堕髻等。椎髻是汉代普通家庭妇女的日常发式,在汉族妇女中较为流行。“椎”
字有两种读音,即可读“椎” ( 音同“追” ) ;又可读“垂”。其实椎髻的“椎”字,应该读作“垂”。椎是一种木头做的锤子, 头粗柄
细,古人洗衣服时,常用它来捶打衣服,所以字形从“木” , 而不从“金”将。发髻称之为“椎髻”,是因为这种发髻的形状与木
锤十分相像,还有人因其形状称之为“银锭髻”。 (一)笄开始称为发簪笄在秦汉以后称为簪。 在中国古代, 人们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观念,男女全都蓄发。所以历来
男女对于束发也就格外讲究,男子时常变换束发的巾帻与冠饰,女子则在发型和头饰上花样翻新。以至中国古代妇女仅
用在头发上的首饰种类就层出不穷,千奇百怪。汉代时,在
平民百姓中竹木发簪等仍在使用。 在居延汉简中, 即有“中衣聂带竹簪”之句。在周朝已有的“吉笄”与“丧笄”风俗一直沿用。其中“丧笄”的使用较为复杂。《礼记 ?丧服小记》是一篇杂记
当时丧服制度的文字,极为琐细,上面记载着丧笄的使用。如在“斩衰之丧”中,男女要插丧笄,丧父用筱竹(小竹子)制作的箭笄,丧母则用榛木为笄。插丧笄一直要到三年丧服结束才能去掉。箭笄在湖北云梦睡虎地九号秦墓中出土了一支,是以五根纤细的竹针合并组成,合粗不到一厘米。并在顶端包有一段铜头。西汉的箭笄式样与此基本相同,在湖北襄阳擂鼓台一号墓中出土的实物,也是由数根竹针合成一股,然后在顶端套上一个尖形角质的帽。而“齐衰之丧”则以白理
木为笄,笄上有齿数枚, 笄首饰以镂刻, 很像梳发用的“栉”,所以又叫“栉笄”。普通丧葬则用桑木, 取与“丧”同音,样式为两头宽,中间窄,长约四寸。在朝鲜乐浪东汉墓中有类似的
这种发笄发现。需要说明的是,吉笄在笄首处可以有装饰,恶笄则不能。这时的簪以玉制成的最为贵重。河北满城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墓葬,出土了一支刘胜所戴的玉簪,玉色乳白,光洁无瑕。 簪首透雕着凤与卷云纹, 末端刻鱼首,有圆孔可以悬挂坠饰。那时的玉簪还有一个别名称为“玉搔
头”。它的来历是一个趣闻,在《西京杂记》中记述:一天,汉武帝到他所宠爱的舞伎李夫人宫中,忽然头皮发痒,便随
手拿起李夫人头上的玉簪搔头。从此以后,宫中嫔妃的簪多用玉制成,玉簪也就成了“玉搔头”,以至于当时的玉簪身价百倍。这个别称一直流行了很久。宋·李邴《宫中词》中就有“舞袖何年络臂鞲,蛛丝网断玉搔头”。制作精巧的簪,有很
多花样。并有美好的名称。 在长篇叙事诗 《孔雀东南飞》 中,女主人公刘兰芝身穿绣花夹罗裙,头上的簪用玳瑁镶嵌。后
来又有“莲花玳瑁簪” 、“双珠玳瑁簪”、“金薄画搔头”等。前两者因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