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与 xx 文化交流 自古以来 ,中国就与周边的国家和地区有着各种形式的接触 ,与西亚的文化交 流就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之一。本文在综合一些新的材料与证据的基础上 ,把中国与西亚文化交流的时间上推到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 ,这对于整体认识旧大陆各地区的交流具有启发意义。 一、彩陶与 xx 和 xx 早期的文化交流 近年来 ,我国有研究民族文化的学者发现 ,在我国盘古创世神话和彝族创世神话中都有左眼为日 ,右眼为月的描述 ,并认为这两个神话实际上是同出一源的变体 , 都源于西亚巴比伦混沌之神的传说。还有彝族英雄神话支格阿龙中关于鹰和马 的母题以及支格阿龙所使用的武器三叉戟都有浓厚的西方色彩 (西亚、埃及、希腊)。仅仅是通过神话母题的相似来证明中国古代神话与西亚古代神话有某种联 系,给人的印象也许有些玄奥和牵强 ,然而 ,我国学者在新石器时代的彩陶上发现的与上述神话有关联的证据 ,的确使人信服。首先是在陕西临潼姜寨仰韶文化遗址出土的一个虎首类人面彩陶葫芦瓶上 (距今 5000~6000 年)和西亚萨马腊文化 (在 伊拉克北部 ,距今约 7000 年)遗址出土的一个人面瓮上都发现了 “左眼睁 ”(表示太 阳)、“右眼闭 ”(表示月亮 )的人面图像。这种相似并不奇怪 ,因为地处西北的古羌戎与西亚的文化交流也是便当的 ,两地发现的 “左眼开 ,右眼合 ”这样一种母题的神面像 ,正说明盘古神话、彝族创世神话以及姜寨虎头变型葫芦瓶 ,可能都接受过来自西亚文化的某些影响。 (P114)其次是彝族古老的 “变体彝文宗教示意书 ”中反映支格阿龙形象的彝族古代民间艺术、甘肃青海地区辛店文化 (青铜时代 )彩陶、新疆阿勒泰山洞岩画、伊朗西南部彩陶 (距今约 6000~7000 年)和伊拉克萨马腊 (距今约 7000 年)彩陶上的人物造型 ,其画法和艺术风格都完全一致。由此可见 ,彝族文化中融入了西羌、西亚文化因素 ,也表明了中西文化交流在远古时期所达到的深远程度 ,大大超出我们今天的想像。自新石器时代起 ,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充当着重要中介的是我国西部古民族尤其是古羌族。这一切都从彝族的文化中表现出 来,因为彝族文化与甘青陕地区的马家窑文化、辛店文化等远古文化息息相通绝 非偶然 ,本来彝族就是西羌先人南迁的后裔。古羌人居西北湟渭之间 ,曾经几度迁 移,既有东向发展的 ,也有南向川、滇、藏的 ,而经四川入滇者尤多 ,往西还有达到新疆帕米尔高原者。对上述几件艺术品的初步探讨 ,可以看出彝族文化除了具有 1 / 4 深厚的中国文化积淀外 ,也融入了西亚等外来文化因素 ,对于研究古老中华民族的源头文化以及远古东西文化的交流与融合 ,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小麦与 xx 和 xx 早期的文化交流 一般认为 ,小麦并非中原华夏族原产 ,而是由我国西部的先民们从遥远的西亚引入中原的 ,这是中国在新石器时代就与西亚有间接交往的又一个典型实例。斯 塔夫里亚诺斯认为中国 (黄河流域 )是在公元前 1300 年前后从西亚引进小麦的 ,我 国学者新近的研究认为小麦传入中国内地的时间应在公元前 3000 年以前 (距今 5000 年以前 )。 关于小麦种植在黄河流域的起源 ,我国学者早已注意到古代文字和习俗中的一个有趣现象 : 虽然早在周代小麦就被列入 “五谷 ”之中 ,成为我国北方广泛栽培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 ,但先民们并不以麦为贵 ,宗庙祭祀必称黍稷 ,富国安民则言贵粟。我国古文献中的这一语言文化现象 ,实际反映了原产于中国的粟在古人生活中的地位至高无上 ,黍、稷之类皆属粟。重粟不重麦这一古俗表明 ,小麦似乎不是华夏先祖自古耕食之谷 ,而更可能是后来从域外传入的作物。 (P47)在甲骨文中已有表示麦的字 ,这就是 “来”字, “麦”字则是后起的。 “麦”字从止 , “止”是足趾之 “止”朝下的象形会意 ,表示降落 ,即罗振玉所说的 “古降字 ”。来麦二字 ,音近义同 ,相互借用 ,但在甲骨文中就已有各自所侧重的意思 ,来指 “来去”之义 ,麦专指 “小麦 ”之麦。《诗经》中提到栽培麦时亦用 “麦”而不用 “来”,只有在纪念祖先引种麦类的《周颂》中 ,仍采用来这一名称 ,如《周颂 ·思文》中有 “贻我来牟 ,帝命率育 ”的诗句 ,故《说文》释 “来”为“周所受瑞麦 ,来牟。天所来也 ”。 (P48)因此 ,来、麦从词源上证明使华夏族颇感神秘的小麦是外来的、引进的。 《山海经》中提及粮食作物时有黍稻而不见有麦 ,并说炎帝和黄帝之后裔皆 “食黍”或“食谷 ”,这也说明早期的华夏先祖不知有麦 ,或还未引种小麦。大概从殷周以 降,人们对于小麦由来的具体情况早已一无所知 ,以至于本来真实的故事就演变成了模糊的神话传说。于是 ,小麦 “始从天降 ”之类的说法也就成了人们历代相传的知识

文档评论(0)

137****7230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