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明文人杂录中的饮茶叙事.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精品文档,助力人生,欢迎关注小编! 晚明文人杂录中的饮茶叙事 周朝晖 在中国茶文化发展史上,明朝出现了一个很大的转变。据史料载,明初洪武二十四年(1391),“太祖罢造龙图,惟采茶芽以进”,这是以国家法律的形式废止自唐代以来实行的团饼茶法,从此全国主要产茶区向朝廷进贡的御茶,由团饼茶改为蒸青叶芽散茶。上行下效,自唐宋以来流行的制为饼茶,饮为抹茶的方式,被用茶叶直接冲泡的溣茶法取代,抹茶渐次消亡。这一变化在中国饮茶历史上可谓划时代变化,所引发的影响,并不仅仅限于饮茶习惯的变化,连锁引发的还有制茶类型、茶器制作、赏味方式等领域的技术革新,并引起社会经济形态和文化意识形态的变化。万历年间的著名文学家沈德符评价这是“遂开千古茗饮之宗”的巨变,当今专治中国古代史的学者布目潮沨则称之为“中国茶文化的文艺复兴”。 晚明时期大量出现的文人茶谱,反映了这种发展的趋势。在茶学著述上,明代是继唐宋之后的又一高峰。据研究,从唐代到晚清为止,中国的茶学专著,包括那些已失传散佚的,共计一百一十八种,其中明代出版并流传至今的就有三十七种,数量之多远超任何一个朝代。与前代相比,明朝的茶学著作大多出自当时商品经济和文化都高度繁荣的江南三吴的文人、艺术家之手,显示出饮茶开始被作为一项艺术来加以研究和总结的趋势。这一趋势到了晚明更加明显,当时很多文人将饮茶视为养生延寿的重要手段,更将它与文房清玩的艺术鉴赏等量齐观,成为一大时代文化特色。 晚明著名文人高濂的《遵生八笺》、文震亨的《长物志》和屠隆的《考槃余事》中的茶著具体表现了这种新变化与新趋势的特征。这三部书都是明朝文人杂录中的翘楚,后被存录收入《四库全书》的子部中。 一 高濂,字深浦,别号瑞南道人,浙江钱塘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于嘉靖初年到万历末年间,一度任朝廷鸿胪寺官员。晚年退隐杭州,在西湖苏堤跨虹桥畔结庐闲居,读书著述,安度余生。高濂能诗善文,是晚明著名诗人与戏剧家,有戏剧《玉簪记》《节孝记》,詩集《尚雅斋诗草》和《遵生八笺》等杂著传世。高濂著作中,以《遵生八笺》流传最广,被收入《四库全书》中。全书分八章,全面探讨延年益寿之术与却病远疾之方,很多经验心得至今仍被养生学家奉为圭臬。 不过,名为养生之书,《遵生八笺》内容却有些杂,涉及修养情操、四时调摄、延年却病、茗饮膳食、鉴赏清玩、医药秘方、房事指南,等等。其中讲述以茶养生之要的“饮馔服食笺”是本书的第四篇。从编类上看,似乎有点杂乱,但这正体现了作家的用心,也就是茗饮膳食是作为养生的一个方面而存在的。这一章从篇幅和系统性来看,也是本书的重要部分,以致后人将它单独抽出成书。遵生,也就是“尊生”,通过遵循天地中某种规律法则来达到延年益寿享受生命乐趣。高濂认为,在围绕尊生的八个主题中,饮食之道才是养生之本,日常食事与健康有着密切关系:“饮食,活人之本,是以一身之中,阴阳运用,五行相生,莫不由于饮食。故饮食进则谷气充,谷气充则血气盛,血气盛则筋骨强。”他之所以将饮茶当作养生之道,主要是基于“日常养生,务尚淡薄”的理念,简而言之就是“清茶淡饭最养生”的食疗主旨,可以视为他对饮茶养生功能的深入挖掘。 比如, “饮馔服食笺”以《茶泉》开篇,并收录三十八种粥,二十四种药引,服合秘方三百种。饮食养生,以茶居首,正体现了高濂的“吃茶养生观”。有云: 人饮真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唾,利水道,明目益思,除烦腻,固人不可一日无茶。然或有忌而不饮,每食已,辄以浓茶漱口, 烦腻既去,而脾胃自清。凡肉在齿间者,得茶漱涤之,乃尽消缩,不觉脱去,不烦刺挑也…… 我国古代很早就认识到茶的健康和药用价值,唐陆羽《茶经》中曾归结了饮茶具有治疗“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的六种功效。高濂提出饮茶诸功德中,“止渴”“明目”“除烦”与《茶经》所提类似之外,又有“消食”“除痰”“少唾”“利尿”“益思”“去腻”六种效用,这样饮茶的健康价值就达到十二项了。这并非高濂的创建,乃是原封不动采自江苏常熟人钱椿年所著《茶谱》中的相关论述,不过由此也可见明朝文人对饮茶功用的新认识。 药用之外,饮茶更是愉悦口舌与情致的高品位享受。高濂对饮茶的品位,突出了对用水的重视。茶之于水关系最为密切,两者可谓相得益彰,对此前人之述甚多,明朝人在这方面又有深入的研究和总结,代表性专著有徐献臣的《水品》和田艺蘅的《煮泉小品》。不同于前代的抹茶法,明代茶的赏味方式是茶叶与茶汤分离的溣茶法,欲将茶的香味韵味充分发挥出来,水质的选用和水温的拿捏是一门大学问。与高濂大约同时期的茶学家许次纾在《茶疏》中就说“精茗蕴香,借水而发,无水不可以论茶也”;对水温分寸的把握,许次纾又说:“水一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老嫩。蟹眼之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