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对《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题图”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浙江宏达学校 孙娟华
“主题图”是“人教版”数学实验教材的一大特色,它体现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体现了鲜明的时代气息。它往往是寓知识、思想、情感于一体的图画,贴近生活,有人物,有情节,色彩鲜艳,主题鲜明,深受学生们的喜爱。由于“主题图”是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所以非常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有时让教师难以理解和把握,给教学的组织和实施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教师应认真理解主题图,抓住主题图的特点,引导学生观察、交流、动手、探索,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数学能力。以下是我对“人教版”实验教材二年级下册“乘除两步计算解决问题”主题情景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一、化静为动 经历过程 理解题意
这个“主题图”它是以一群学生在公园先划船,再坐碰碰车为背景,情境图由上、下两幅图构成,上图隐含的问题是下图的条件,上图是用图意呈示信息,需要自己观察读懂,下图中呈示的人数是不完全的,需要联系上图来获得信息。这种上、下图之间的关系需从两幅图中间的一个图标(箭头)来发现,解题思路分析采用的是分析法。而在这之前,解决问题例题中的情境图都只有一幅,图中的信息也是通过对话框+图画来表达与呈现,解题思路分析是从条件到问题联系起来想的。所以,本例题在读图、释图和分析问题上增加了许多的难度,居于对例题内容的这些理解,我进行了多次的试教。
第一次试教:两幅图一起整体呈现。
课堂片段回顾:两幅图一起呈现后,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并从图中找出数学信息。有的学生发现有6条船,有的学生发现每条船上有4个人,每个人有1把浆,边上还有5条空船,有12个人乘碰碰车……。学生找的信息应有尽有,连细小的地方都找出来了。之后,我问学生:“你们找到了那么多信息,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呀?”,学生提的问题也很多:有多少人在划船?有几把浆?老师在干什么?坐几辆碰碰车?等等,问题真是百花齐放,数学性的、人文性的都提出来了,搞的我一下子乱了方寸,放出去却收不回来了。
反思:当两幅图一起呈现后,学生看到了很多数学的、非数学的信息,由于脑海中还没有问题意识,所以找信息没有了方向性,提问题也就漫无边际,只要是他们能想到的,就一股脑儿全提出来了。显然,学生对连续的两幅图的意思不够清楚,出现了负迁移,致使提问题的方向发生了偏差。
第二次试教:先呈现下面这幅图,再呈现上面这副图,由局部到整体。
课堂片段回顾:课前谈话:欣赏小朋友们活动的照片,作好半个人的孕伏,让学生意会人数的不确定。小朋友们春游拍了许多照片(出示例4图下),这个小朋友在想什么呢?由此组织引导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并尝试解决。在反馈时,我质疑学生:看了12÷3这个算式,你觉得合理吗?说说理由。有很多人觉得合理,只有少部分学生看出了半个人,认为后面还有很多人,只是没有在图上显示出来而已,没办法,我只得介绍拍照片时镜头远近与镜中物像之间的关系,并出示镜头拉远后的一张照片让学生理解。然后出示例4图上,并告诉学生:全体同学都在照片中了,再整体呈现,让学生再一次解决问题,并在反馈时讲清思考过程。
反思:乍看似乎学生有尝试、有反馈、有争论,教学过程很顺畅,再也不会出现第一次试教时那种无法预料的局面,一切皆在老师的预设之中,而且似乎学生的思维也还活跃。但细细想来,学生从来没有人数不齐全的经验,如果没有课前的孕伏,也许会有更多的学生用12÷3进行计算,只有几个灵巧的学生意会到了人数的不确定,大部分学生还是处在一片茫然之中。所以,依靠老师解释拍照时的取景情况来让学生理解图中的人数问题,总显得有些单薄和牵强,虽然好像很顺利地过渡到了下一个环节,但是这些都不是发自学生内心的真实需求,前面的尝试计算可以说是老师故意设计的一个环节,学生的思维一直在老师预定的路径上前进,只有学生的思维受阻了或出错了,老师的课堂才能得以延续。其实学生的思维并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什么都是老师给定的,自己没有选择的余地,更谈不上寻找中间问题和分析思考问题了。而产生这些的原因是因为学生没有经验,所以只能在老师的“引领”下进行。
基于以上的实践与反思,我对教材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再次修改了教案。决定采用化静为动,动中求知,让学生亲身经历联系上、下图理解题意的过程,充分暴露真实想法,在冲突中理解题意。
第三次试教: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
课堂片段回顾:(欣赏课前拍下的学生游戏的照片)我们学校二(1)班小朋友昨天也去春游了,他们还拍了很多照片呢,你看(课件慢慢由下至上推出照片),他们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