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1.2故都的秋 课件(人教新课标版必修二) 一、文学常识 郁达夫(1896—1945),原名郁文,浙江富阳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1911年开始创作旧体诗并投稿。1913年随长兄赴日留学,开始接触西洋文学并尝试小说创作。1921年与郭沫若等人发起成立“创造社”。1921年7月第一部小说集《沉沦》问世,在当时的文坛上产生了巨大反响,《沉沦》成为其代表作。1923年发表的小说《春风沉醉的晚上》,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表现工人形象的作品之一。1930年3月,参与发起并成立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1945年9月17日被日本宪兵秘密杀害于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 二、背景材料 从1921年9月至1933年3月,郁达夫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2月离杭赴福州。在杭州的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并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他写了许多游记,为我国现代游记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这篇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 ? 目标一 分析作品结构 1.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为什么开头却要从南国的秋天写起? 提示:本题考查“分析作品结构”这一考点。咏物类的散文,常常“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物”,也就是在写中心景物之前,却往往从其他事物入手,这种结构上的安排,既可以引起下文,又可以为下文中心景物的特征作衬托或为下文作铺垫。本文题目是“故都的秋”,但开头结尾部分都写到了南国之秋,并且指出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以此来衬托作者对故都之秋的喜爱。 参考答案:作者在开头写南国之秋主要是为了引出下文对北国之秋的描写,而且与下文北国之秋形成对照,从而衬托北国秋景之美,秋味之浓,秋意之十足,饱含着作者对北国之秋的盛赞,渗透着作者对故都之秋的深深挚爱和眷恋。 目标二 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 2. “秋并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这句话作者是要表达什么意思呢? 提示:本题考查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文中重要的句子在文章的写作思路、作者的情感表达方面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理解句子的含意及作用往往要从文章的写作思路、思想情感等方面来考虑。 参考答案:对于欣赏名花、品尝美酒来说,那种半开、半醉的境界是最好的,但对于领略秋来说,这种境界则不够味儿。整个句子的意思是说,江南的秋让人“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从而表达了作者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与赞美。 3.如何理解“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 提示: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这一考点。这个句子采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因此我们理解句子就要从这种修辞手法在表达作者的感情方面有什么作用入手。 参考答案:此句前后都采用排比的写法,从不同的方面说南方之秋无可欣赏之处,反衬北国之秋的美好。顿挫分明又气势连贯,表情达意非常充分。 目标三: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 4.文章描绘了五幅秋色图之后,有一大段议论,这段议论的作用是什么?如何理解文章结尾一段话? 提示: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一考点。议论与抒情手法的运用,对于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升华文章的主题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 参考答案:(1)这段议论,在前面记叙的基础上,从理论的角度,进一步赞颂秋,赞颂北国之秋。 (2)秋色是这样美好,祖国的美景是这样可爱,联系当时国家山河破碎、内外交困的现实,作者为了保住祖国美好的东西,“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不仅抒发了赞美、眷恋故都自然风物的真情,也表现了深沉的爱国之情。 5.“南国之秋……比起北国的秋来,正像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这段话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提示:本题考查“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这一考点。本句连用了一系列的类比,而类比的目的就是以类譬喻,用生动形象的同“类”之比,来说明一个比较抽象的道理。本句中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的对比,只能是一种意会,而要言传,则必须附以具体的类比,所以作者才用了一系列的对比来加以说明。理解这句话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第5课 共同保卫伟大祖国》课件_初中道德与法治_七年级全一册_中华民族大团结.pptx VIP
- h3cloud云学堂故障处理手册.pdf VIP
- 2025-2026学年重庆市巴蜀中学学堂班八年级(上)选拔数学试卷(含答案).pdf VIP
- 第5课 共同保卫伟大祖国 课件中华民族大团结.ppt VIP
- GB50819-2013 油气田集输管道施工规范.pdf VIP
- 沥青混凝土面层工程检验批质量验收记录表.doc VIP
- 人教PEP版四年级英语下册 《Weather》Part A PPT课件(第1课时) .ppt VIP
- 《文化的继承与创新》课件.ppt VIP
- 百冠公司成品仓库仓储货位优化研究.docx
- 2024光伏连接器技术标准.docx VIP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