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中国报刊产业地三个变化.pdf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2009 年中国报刊产业的三个变化 从开始关注中国传媒产业化演进,我就一直对已有的经济解释对中国传媒业 的有效性产生怀疑。 例如, 从经济学的理论而言, 单兵作战的传媒面对集团化的 传媒往往处于劣势, 因为集团化所形成的交叉补贴往往会使得集团旗下的传媒获 得竞争优势。但是,在 2000 年前后《成都商报》与《华西都市报》的最初对抗 中,上述结论并没有显示出来,反而是《成都商报》略胜一筹。其他的例如《经 济观察报》与《 21 世纪经济报道》之争,《潇湘晨报》与《三湘都市报》之争 等,都很难看出集团化对中国传媒带来的福利到底有多少, 甚至部分媒体在集团 化之后出现了业绩的严重衰退。 倒是单打独斗的传媒更显示出体质上的 “轻装优 势” ,当初各地青年报的崛起也多是基于此特征。 及至今日, 始于 《成都商报》运作的博瑞传播所获得业绩更是令人耳目一新。 我曾经对《成都商报》的优势进行过分析。其实很简单, 《成都商报》是一个非 常优秀的学生,面对被称为中国都市报“黄埔军校”的 《华西都市报》,它模 仿到了极致,以至于两份报纸内容难分伯仲。但是, 《成都商报》所获收益能够 更多地用来激励员工创新,并实现扩大再生产。而《华西都市报》所获收益则要 被大量的循环到体外, 补贴集团的其他报纸, 以保证集团内部不至于过度的贫富 分化,能够被本报支配的收益其实相当有限, 保证简单重复再生产还可以, 扩大 再生产很可能就比较困难了。 这样来看,两份报纸之争其实是两种制度体系之争。 孰优孰劣,各有说法,标准不一。不过,若单从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来看, 《成 都商报》 能够借壳上市, 从业务经营完成向资本经营的转变, 这在国内还是为数 不多的成功案例。 而 《北京青年报》2004 年年底实现了在香港上市的目标。 2009 年上半年,实现营业额 37752.6 万元,税前利润 1746.4 万元,每股盈利 0.0489 元;并从 2008 的北京主要都市报类市场份额第二已攀升至 2009 年上半年的市场 份额第一名的位置 。且不说业绩如何,单是定期公布财务报表这一制度,国内 非上市的传媒集团又有几家能够做到?在发行量、 广告额缺乏基本的第三方数据 的情况下,传媒产业化水准之低,已经到了无规可循的地步了。 很显然,“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模式在释放完积极的能量之后,已经成 为中国传媒业进步的羁绊, 转企改制,肃清混合体制在传媒运作复杂化后带来的 混乱与低效率已经是迫在眉睫的事情了。 2009 年的亮点在于,中国传媒产业格 局终于大范围的出现转企改制的新动向。如果说,之前中国传媒业 30 年的探索 更多体现出个体化的实验探索性质, 2009 年则是体制系统从上而下将之前成功 经验大幅度扩散的一年。在转企改制的背景下,尤其值得关注的变化有三点。 其一,转企改制的全面推行。之前我国已经初步完成了出版社的分类管理, 属于产业领域改造对象的出版社基本完成转企改制的规划, 其重要标志是对书号 的管理不再是计划式的供给, 而是全面放开。 对于我国传媒业来说, 伴随产业化 进程而出现的新型晚报、都市报、时尚消费类周报等其实老早就是“企业单位、 事业化管理”。这一管理模式在区域或行业垄断,或者有限竞争环境下,还是非 常有效的,但是,如果面临更为深入、 全面的竞争则会束缚传媒的竞争优势发挥。 那么,在最近十年的时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