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岛山海关:明代长城重隘.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秦皇岛山海关:明代长城重隘 山海关,古称榆关(也作渝关),又名临间关,在秦皇岛市以东10多公里处,是长城的起点,所以又有“天下第一关”之称。山海关历史悠久,是古代军事要塞,早在新石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在这里劳动生息了。《明史》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明太祖朱元璋派大将军徐达“发燕山等卫屯兵万五千一百人,修永平、界岭等三十二关。弘治中,蓟辽巡抚洪钟筑边墙,自山海抵居庸,凡二百七十余处。隆庆中,军门谭纶请筑敌台三千,自居庸,东届山海。”山海关也自此得名。 山海关充分展现了古代军事防御工程,具有“主体两翼,左辅右弼”的格局,军事上互为犄角,结构上主次分明,建筑上造型宏伟,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就整个构筑体系看,这座军事要塞,是以长城为干线,以“天下第一关”为中心,在从老龙头到九门口长达26公里的长城线上,构筑了10大关隘、6座卫城、30座敌台、62座城台、14座烽火台。还有向外辐射的东到绥中,西到抚宁望海店,西北到平山营等地的三条线路上,建有供瞭望守御用的墩台16座。关东外围的防御设施,还有卫、所、堡城的分布,即今兴城的宁远卫和前所、中所、后所、前卫、李家堡、永安堡等军事工程。 从老龙头向北,中经山海关城,向东北到号称“京东首关”的九门口(原称一片石关),建有10大关隘,南海口关、南水关、山海关、北水关、旱门关、角山关、寺儿峪关、三道关、滥水关、九门口。 山海关城南5公里的长城之首老龙头,建有“入海石城七丈”、靖卤一号敌台、南海口关、澄海楼及宁海城等建筑。 从老龙头向北沿长城建有南翼城和南水关。 在山海关城与长城衔接处建有靖边楼;与东罗城衔接处建有牧营楼;向北有临间楼和威远堂。 从关城再向北有北翼城、北水关和直到角山的山地长城,从而形成山、海、关的格局。 主体城山海关关城,旧志载:“县城高四丈一尺,厚二丈,周八里百三十七步四尺,土筑砖包。其外门四:东日镇东(即“天下第一关”箭楼),西日迎恩,南日望洋,北曰威远,俱设重键。水门三,居东南、西南、西北三隅,以泄城中积水。经实测,现关城城高10米,墙厚10米,周长4.6公里。关城的四座城门,其城台墩实高大,均四棱台状,中间砌制砖拱门。四门平时大开,供车马人行通过;战时四门紧闭,固若金汤。明初建关时,东门又为关门,嘉靖年间的《山海关志》载此门为“朝鲜,女真诸夷入贡及通辽商贾”所用,各门之上均建有二层箭楼。 东门名镇东楼,即“天下第一关”城楼。楼分上下两层,下层西面有红漆木质正门,上层饰有木制隔扇门,其余三面饰有68孔箭窗。城楼内外均绘有明式彩画,色彩艳丽夺目,形象而生动。城楼屋顶为双层重檐,九脊布瓦顶,顶脊双吻对称,四角饰以妙趣横生的脊兽瓦饰。其余各城楼建制都与东门楼相仿,但楼台规模、名称和匾额各异。东门楼上内外共悬三块“天下第一关”匾额。原匾额藏于楼内下层保存。此匾系明代兵科给事、福建按察司佥事山海关罗城人肖显手书。当时他还写下了《登城述怀》的诗句: 城上危楼控朔庭,百蛮朝贡往来经。 八窗虚堪堪延月,重槛高寒可摘星。 风鼓怒涛惊海怪,雷轰幽谷注山灵。 几廻浩啸掀髯坐,羌笛一声天外听。 西门之上的城楼名“迎恩楼”。楼前悬挂清乾隆九年(1744年)御书匾额“祥霭搏桑”。据县志载“西门楼与东门楼同制额曰祥霭搏桑,清乾隆九年御书”。从现状来看,迎恩台较镇东台规模要小,但城楼形式、规模、结构及建造年代基本相同,西门当年也是进出关的必要通道,只是未设关卡。因为它是只通内地,不通临敌之侧,又因它是通道,故对它的维护和修葺工作也很重视。据统计,明嘉靖三十七年(1558年)、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清乾隆三年(1738年)、乾隆十八年(1753年)、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道光二十二年(1896年)均对西门进行过较大规模的修复工程。 南城门名“望洋门”,辟在南城垣中间偏西,是关城之正门。城门之上建有“望洋楼”,楼上悬挂“吉星普照”匾额。望洋楼原是一个砖木结构的箭楼,重檐双层三楹,面阔17.3米,进深7.68米,廊面阔19.98米,深10.34米。城楼高13米,楼基由九层条砖砌筑。基础上有方形花岗石凿制的柱础石,檐柱排列依各间面阔而定。望洋楼始建于明嘉靖八年(1529年),明万历三十九年、清乾隆三年、乾隆十八年、乾隆二十九年、道光二十二年、光绪二十年均进行过大修。 北城门名“威远门”。该门辟在北城墙中间。门开设在大城台中间,门洞规模及结构与南门洞同制。门洞的城台上建有楼,名曰“威远楼”。因关城北部较高,该楼也是四座城门楼中最高的。又因置于雷区之中,故常常发生火灾。明万历三十七年(1611年)重修,后又毁于火,至今未再复建。因该楼圮毁年代久远,其建筑规模、形式均已无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