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楚文化的一颗明珠.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荆楚文化的一颗明珠 摘要:20XX年5月20日,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文章通过对江汉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的探索,研究了江汉平原皮影戏的唱腔艺术,雕镂艺术、唱词艺术,提出了保护、发展江汉皮影戏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设想,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江汉平原皮影戏;遗产保护 中国的皮影艺术源远流长,历史悠久,是中国民族传统文化土壤中诞生的一门综合性民间艺术,它融绘画、雕刻、音乐、影像、表演及唱白为一体,在中国民间十分普及,是一种深受人民喜爱的古老而又奇特的艺术形式。据《潜江日报》消息,20XX年5月20日,江汉平原皮影戏与该市申报的荆州花鼓戏一同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一、皮影戏的起源与发展 皮影戏,发源于我国西汉时期的陕西,距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据晋代干宝《搜神记》中载:“帮老相承,言影戏之原,出于汉武帝,李夫人之亡,齐人少翁言能致其魂,上念天人无己,乃使致之。少翁夜为方帷,张灯烛帝作他帐,自帐中望之,仿佛夫人像也,故今有影戏”。汉武帝思念爱姬李夫人,少翁以帷帐中映李夫人像,李夫人像虽不是皮革投影,却也的确与影戏路出一辙。皮影艺术起源于西汉,兴盛于隋唐,到公元960年的北宋初年,京城汴梁的“瓦肆”中已专有影戏演出[1]。宋代影戏已十分普及,在民间较为多见。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的一面宋代铜方镜的背面纹饰就是表现几个儿童表演、观看皮影戏的情景。在元朝时,[21]皮影戏随军传到南亚一带,18世纪传到欧洲各国,被誉为“电影始祖。” 二、江汉平原皮影戏概况 江汉平原皮影戏是指流行在湖北省南部的潜江、天门、沔阳(今仙桃市)、监利、洪湖、石首、洪湖、江陵、公安、京山等县(市),具有相同艺术特征的皮影戏。江汉平原北依长江,南贯汉水,是荆楚文化的发源地之一,皮影戏在这里找到了滋生和繁荣的土壤。据洪湖市傅氏宗谱记载,明朝万历年间,户部尚书傅颐因病,回家祭祖,命道官发银五十两,唱皮影戏三昼夜。当时皮影已传至荆楚各地,明末清初这一带凡举办谢神会事,逢年过节都有唱皮影戏的习惯,日积月累便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雕镂特色。江汉平原皮影戏的核心地区集中在天、潜、沔一带,其显著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雕镂(造型)艺术,唱腔艺术和口头文字艺术等方面。江汉平原皮影制 作精细、造型生动、唱腔优美,富有古朴的楚文化风格,深受历代人民群众喜爱。 三、江汉平原皮影戏的艺术特征 (一)唱腔艺术 江汉平原皮影在元、明时期因其唱腔以汉腔、楚腔、秦腔和川腔为主,也含有荆楚民间小调,故被称为弹戏皮影戏,至明末清初,潜江、沔阳一带形成自己独特的影子、表演、词格及歌腔,筒子腔审美特征。 江汉平原皮影戏唱腔分歌腔皮影和筒子腔皮影。其中歌腔皮影的唱腔以江汉平原的阳歌为主腔,以打击乐伴奏,一唱众和的形式演唱。阳歌的旋律是“鸡鸣腔”,歌名源于在潜江境内的古阳(杨)水,“鸡鸣腔”是我国传统音乐的活化石。其源头有史料可查的,可追溯至《山海经》和楚辞[3]。《山海经》中大凡谈到歌乐,必称“鸾凤”,注明“其状如鸡”。“阳歌”是《楚辞》中屈原、宋玉提到四次的楚歌。《淮南子,说山》亦载,在汉代“欲美和者,必先始于阳阿,采菱”,西汉时就有“思古歌鸡鸣”的记载,可见其历史悠久。筒子腔皮影又称渔鼓皮影,皆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4]。元、明时期的演唱以沿门乞讨为表现方式,经后发展为茶馆清唱而无表演。清道元(184)年间,沔阳一带的“三根半”筒子张洪显、皮思金、皮思银,刘泡是有史可查的筒子腔皮影的早期代表。 (二)雕镂艺术 江汉平原皮影戏所操作的皮影,大多使用的是“汤格”和“郭格”,“汤格”为汤玉堂所创。汤玉堂,潜江王场人,生于1871年,一生从事皮影雕刻,其皮影以花草图案精细见长。“郭格”皮影为郭大彪之父(姓名,生卒不详)所创。郭大彪,潜江三江人,生于1897年,8岁随父学艺,花路多变,尤以人物造型逼真见长。皮影雕刻用上等黄牛皮为材料,“汤格”汲取了陕西皮影的人物造型特点,如对生、旦采用阳刻空脸,身体纤瘦,点红小口,细眉细眼,影子矮小(38厘米),前脚平后脚翘,带有动感。而“郭格”在“汤格”的基础上,加以创新,人物脸谱定型为戏剧化,如京剧脸谱。尤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形态逼真,影大见长(72厘米),形成了江汉平原皮影在户外演出的独特艺术风格和审美特色。江汉皮影的雕刻工艺总体上讲究圆润,不像四川皮影有棱有角,也不像北方皮影重于图案性,同时讲究装饰美,也讲究夸张而浪漫的手法。粉脸女旦、须发等头像讲究清秀、干净、无枝无蔓;花脸、奸白脸、丑角等像则比较夸张。奸白脸一般代表反面人物,脸上雕有一根水波纹似的绊根草象征着为人心术不正,秉性不直。丑角的脸谱更有趣,人物的眼睛下面吊着一个葫芦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