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涩期的青涩果.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青涩期的青涩果 庞旸 笔名阿真、潘岩。北京人。一九八二年毕业于首都师范大学中文系。历任中国和平出版社编辑、副编审、编审,编辑室主任。中国作家协会、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会员,中国叶圣陶研究会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编辑学会少儿委员会委员,中国小作家协会导师团导师。著有长篇传记文学《邓拓和他的一家》、《叶圣陶和他的家人》,散文集《牌戏人生》,散文书话集《书边人语》(合著)等,发表文学评论、人物特写、科普小品、书评、散文等各类作品三百余万字。主要翻译作品有科普文学《生命真奇妙》、《美妙的大自然》,《少儿英语配图词典》(合译)等。 最近,偶然在朝阳区文化馆的文学刊物《芳草地》上,看到王景山先生写的《校园文学一例》,说的正是我们“七七级”几位同学当年办学生刊物的旧事,同时刊有蒋力、李功达两位同学给王先生的信,对先生的文章进行补充。《求索》诗刊,也是我当年发表处女作的地方。读先生文章,觉得异常亲切,遂翻出写于十年前,并未在报刊发表过的旧作《忆求索诗社》。现在一些文化人开始梳理“八十年代”的民间文学现象,校园刊物,也是这个历史潮流卷起的浪花。当年学生办刊还是颇费周折的,幸有王先生这样的明师和朋友支持,才有今天可成追忆的灵光一现。当年青涩而稚嫩的文学(乃至理想)追求已演化成今天的文坛谈资,想起来也颇有了几分沧桑。 忆“求索诗社” 曾与一位大学中文系教授谈天,说起大学生的课外社团,教授感慨道:今非昔比喽!如今低年级学生课外忙“创业”,高年级忙着找出路,谁还热心什么剧社,诗社? 这话使我回想起我们的大学时代。现在有人将七七、七八、七九三级大学生称为“新三级”,开始研究“新三级现象”。应当说时代进步了,如今的大学无论是学术水平、物质条件,都与我们那时不可同日而语。但是,在对精神世界的探索与追求上,今天的大学生与当初的我们,哪个更活跃、更浪漫、更积极、更充实呢?这恐怕一时难以说清了。 自有大学以来,中文系学生办文学社、剧社、诗社,就形成了一种传统。“五四”、抗日救亡、反独裁争民主,这些社团在传播外来优秀文化、思想启蒙、唤起民众等方面,曾有多少名垂青史的壮举,又为近现代文学史培育了多少作家、艺术家、诗人啊!“大乱”结束后首先跨入大学校门的“新三届”,正经历着整个中国社会拨乱反正、百废待兴而又生机勃勃的一个特殊时期,思想解放运动如火如荼,外来文化重又一下子涌人长期封闭的国门,令青年学子们目不暇给,热血沸腾。我们一面自诩天降大任于斯人,一面又对五花八门的社会现象和浪峰迭起的“思潮”、“流派”深感困惑。思想活跃,诗情激荡,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便应运而生。我所在的首都师范大学(那时叫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七七级一班的一帮“少壮派”,就在这时办起了个“求索诗社”。 诗社的发起人是班上五个出生于一九五八年前后的男生,其中两位名字就叫“跃进”:同学还送雅号“猪狗社”,因为他们不是属猪就是属狗。“求索”这个社名,取自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正反映了当时大学生的精神状态。诗社一成立,应者云集,吸引了一大批男女老少准诗人。这“老”指的是文革前的“老三届”——“新三级”中被尊称为大哥大姐的一群。 当时正是文学的“黄金时代”。“伤痕文学”“改革文学”“探索小说”“朦胧诗”等此起彼伏,一篇小说能轰动大半个中国,一首诗能令几亿人吟诵不已,那盛况是今日寂寞的文坛难以想象的。在那种时风熏染下,准诗人们便是日也写,夜也写,上课时眼望窗外,口中念念有词,不用说那定是在构思一首新作。作了诗便想要发表,于是,有了油印的《求索诗刊》。 这《诗刊》是五个小诗人利用课余时间,刻蜡版,推油墨,编辑印刷出版的。每月一期,封面是浅蓝色稍厚的纸,上画颇有象征派意味的图画,内页则是粗糙发黄的白报纸。和今天电脑排版,纸张考究,印刷精美的期刊比起来,这样的刊物,是再简陋不过了。但在当时,那可是用小诗人们可怜的零花钱作经费的呀!《求索诗刊》每期印一百本,除了向作者赠刊外,还用一毛五一本的定价,卖给师生中的热心读者,算是捞回一点成本。 除印诗刊外,诗社还定期举办朗诵会、专题讨论会。开这类会,常到离校不远的颐和园、紫竹院选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月朗风清中,准诗人们激情澎湃地朗诵自己的新作,互相欣赏唱和,有时也为不同的文学见解争个面红耳赤。每过一段时间,诗社还出版一期特刊,集中刊登某一类型的作品。我至今保存的两本特刊分别叫作《九月诗草》和《十二月雪》。 渐渐地,诗社团结了一批文学青年,有的当时已在文坛崭露头角,有的日后渐成气候。 万之(陈迈平),“新三届”大学生中已小有名气的作家兼诗人,常在《求索诗刊》上译介当代欧美诗歌。记得他译介过美国罗伯特·费罗斯特、英国达兰·托马斯和鲁德华·托马斯等诗人的作品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