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ppt

  1. 1、本文档共2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OGO 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研究 目录 1背景 3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与总体目标 2湖滨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4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5小结 一、背景 湖滨带是水陆生态交错带的一种类型,是湖泊水生态系统与陆地生态系统间非常重要的过渡带,历来是人类活动最集中的场所,也是地球上最脆弱的湿地生态系统之一。 湖滨带的功能:浊养水源、蓄洪防旱、促淤造地、净化水体、维护生物多样性和保持生态平衡等。 二、湖滨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一)自然变化 1、气候变化 2、植被演替及生物入侵 3、沉积作用 4、其它物理作用:水流漫顶、水流运移泥沙等。 湖滨带的自然变化是相当缓慢的。 二、湖滨带生态系统退化的原因 (二)人类活动: 1、围湖造田(塘); 2、不合理的水利设施; 3、围网养殖; 4、水质污染; 5、旅游业的过渡发展等等。 湖滨带退化主要是由人为原因引起的逆向演替。 三、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与总体目标 (一)理论基础 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是恢复生态学。 生态恢复的概念源于生态工程或生物技术 生态恢复过程是按照一定的功能水平要求,由人工设计并在生态系统层次上进行的,因而具有较强的综合性、人为性和风险性。 生态恢复的基本思路是根据地带性规律、生态演替及生态位原理选择适宜的先锋植物,构造种群和生态系统,实行土壤、植被与生物同步分级恢复,以逐步使生态系统恢复到一定的功能水平 三、湖滨带生态修复的理论基础与总体目标 (二)总体目标 湖滨带生态修复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生境改善和物种的恢复及保护,逐步恢复湖滨带退化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最终达到湖滨带生态系统的自我维持和良性循环状态 四、湖滨带生态修复技术的研究进展 湖滨带 生态恢复技术 生境恢复技术 生物恢复技术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恢复技术 研究进展——CBS技术 CBS(Concretes Biotechnical Slope)是一种由三峡大学和宜昌绿野环保工程有限责任公司开发的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边坡生态恢复技术,它是以水泥为黏结剂,有机物(纤维+有机质)含量小于20%(体积比),并由土壤、肥料、水等组成喷射混合料进行护坡绿化技术。 研究进展——CBS技术 该技术的优点:采用干式喷播,喷射距离远,喷射层有一定强度,具有护坡功能,且不易产生龟裂、抗冲刷能力强。该项技术机构化程度高,生产能力大,适用于陡峭边坡。 湖滨边坡防护的最终目标应该是边坡自然化,无论采取什么手段治理,最好的结果是恢复湖滨边坡原有生态系统,并让新的生态系统能够稳定存在,而CBS边坡柔性治理技术是值得推广的边坡绿化防护技术。 研究进展——湖泊陡岸带基底恢复技术 湖泊陡岸带基底恢复技术(陈静等,2007)主要采用人工方法在目标水域外沿构筑简易围埝, 采用绞吸式挖泥船将疏浚的湖泥按设计高程要求吹填至基底修复工程区内, 形成缓坡浅滩, 改善湖泊沿岸带自然条件, 为湖泊沿岸带生态修复创造良好的生境条件。 研究进展——湖泊陡岸带基底恢复技术 与传统基底修复技术相比,此技术将现有的围埝技术和底泥疏浚技术组合应用,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抗风浪能力强,维护方便,投资及运行费用低等特点。 根据湖泊陡岸带的不同特点,对于风浪冲刷强烈的湖岸区,基底修复可以考虑构筑潜水丁坝。 研究进展——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20世纪70—8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污水处理技术 。 它的功能包括改善水质,形成水生生物栖息地,形成地表径流,洪水衰减,稳定海岸线和进行地面水交换。 研究进展——人工湿地 但人工湿地在应用中也存在不足之处。 ①人工湿地的建造目的是模仿自然湿地去除污染物的功能,所以它们通常缺乏水生生物栖息地的功能,也不能提供物种多样性。 ②人工湿地中的有用植物存在易枯死衰退、杂草丛生,根系较浅等问题。 ③人工湿地在运行初期或水力负荷太大,洪水暴雨对人工湿地床体的冲击时,往往造成淤积堵塞问题。 ④由于人工湿地的处理负荷较低,因此需要占地面积较大,在用地紧张的大城市这一缺点成为人工湿地被广泛推广的一大障碍。 人工湿地 研究进展——前置库技术 前置库是一种向受纳水体过程中消减污染物的技术。前置库技术是利用水库的蓄水功能 ,将因表层土地中的污染物(营养物质)淋溶而产生的径流污水截留在水库中,经物理、生物作用强化净化后 ,排入所要保护水体。 其功能:蓄浑放清、净化水质 研究进展——前置库技术 前置库净化污染的原理,可以分为:沉淀理论、自然降解、微生物降解、水生植物吸收等 。 前置库技术因具有费用较低 ,可以多方受益 ,适合多种条件等优点,是目前处理面源污染有效的途径之一。 研究进展——前置库技术 前置库技术在实际运行中还存在不足之处: ①存在二次污染问题; ②存在淤积问题; ③水生植物的季节交替及不同地域的植

文档评论(0)

生态环境工程师魏老师 + 关注
实名认证
服务提供商

1、专注于人工湿地相关知识的分享;2、生态修护技术及方案;3、给排水专业毕业设计;4、生物多样性的调查、科学考察及报告编制;5、研学与自然科普的推广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