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阳明改仪仗牌说起.docx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王阳明改仪仗牌说起 韩巍巍 在古代的公堂上和官员们出行的队伍中,常常可以看见两块红地黑字的虎头牌,上面写有醒目的大字——“肃静”“回避”。而明代著名哲学家王阳明在任庐陵县县令时,却将 “肃静”“回避”的牌子改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八个字。 这副对联式的“官箴”虽然只有八个字,却字字珠玑。上联把体察民情、心系百姓当作为官的首要职责,下联把倾听百姓的心声、正视自己的过错当作为官的重要品德。这副意味深长的八字联,被许多后世官员作为自己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座右铭,流传至今。 王阳明的“求”与“愿” 明正德五年(1510年)农历三月,王阳明出任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县令。庐陵县自古民风剽悍,百姓们经常集体到衙门告状。上一届的县令靠镇压的手段不断将告状的百姓关进监狱,勉强维持了三年,身心俱疲,自请辞官。王阳明上任后,县衙内经常被告状的百姓挤得水泄不通。面对这种局面,王阳明认为,用暴力镇压的手段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方法,身为“父母官”,理应体察民情、为百姓排忧解难。 经过多方走访调查,王阳明发现,百姓反映的问题主要集中在赋税上。原来,正德二年,朝廷派了一位姓姚的太监为钦差,负责征收吉安府的赋税。这个太监为了中饱私囊,要求吉安府增加当地百姓的赋税,其中一项就是要对庐陵县的百姓征收葛布税。可是,庐陵县根本不产葛布,这种无中生有的名目给百姓生活增加了沉重的负担,民怨强烈。王阳明立即与朝廷沟通,为民请命。经过多方努力,朝廷不仅取消了新增的葛布税,而且还免除了县内当年所有的赋税,以减轻百姓的生活负担。百姓生活安逸了,告状的事情自然就少了许多。 经过此事后,王阳明认识到,了解百姓的疾苦、解决百姓的困难,是身为官员最重要的职责。为了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民情,更加广泛地听取百姓心声,王阳明将官衙大堂上“肃静”“回避”的仪仗牌改为“求通民情”“愿闻己过”。 从“通民情”到以人为本 “求通民情”,体现了为官者敞开心扉、广开言路、亲民爱民的情怀。在中国封建社会,以“通民情”作为为官之要的事例不胜枚举。 宋仁宗时期,人称“铁面御史”的赵抃曾先后四次入川治蜀。赵抃经常换上便服,走上街头探访民情,了解民众疾苦。川蜀地区的百姓饭后习惯饮茶,街上四处林立的茶館,正是探访民情的好去处。有一次,赵抃走进一家茶馆,见一群茶客围坐在一起,正高声议论本地官员请客送礼的种种丑恶行径。赵抃听后感到非常震惊,回到衙门便召来几名老吏和百姓了解情况。原来,川蜀地远民弱,官场中请客送礼之风由来已久。赵抃见百姓对改变官员请客送礼的奢靡之风缺乏信心,便首先从自己做起,谢绝各种宴请,拒绝各类馈赠。他不但自己这样做,也要求各级官吏必须照此执行,将违令官员绳之以法,严惩不贷。经过雷厉风行的惩治,蔓延川蜀官场多年的奢靡之风终于去除。 了解民意,心系民情,集中体现了治国理政中以人为本的重要思想,是历代统治者获得政权稳固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要法宝。从夏朝太康的弟弟提出的“民惟邦本,本固邦宁”,到春秋时期管仲提出的“以人为本,本理则国固,本乱则国危”;从“亚圣”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到唐太宗与魏征谈论君民关系时提出的“水能载舟,亦能覆舟”,民本思想不断丰富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封建统治秩序。古往今来,凡是关注民情、尊重民意,在政治实践中注重以人为本并加以推行的朝代,国家就会长治久安;反之,就会走向衰落甚至灭亡。 从“闻己过”到心怀天下 “愿闻己过”,体现了渴望倾听百姓心声的诉求。身为官员,能够接纳民众指出自己从政为官中的缺点,做到不恶忠言、自律自省,是官德修养全面提升的前提和基础。 古往今来,凡是国力强盛、百姓安居乐业的朝代,都离不开能正视自己的缺点又能积极改正错误的明君贤臣。凡是不愿意听取谏言的君主、不愿意正视自己过错的官员,都将走向事业没落、人生失败甚至国家灭亡的结局。汉高祖刘邦,在楚汉之争中听从萧何、韩信、张良等人的谏议,先以巴蜀为基地,养民休息,招纳贤才,后又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因善于纳谏得了天下。反之,西楚霸王项羽,刚愎自用,不听忠臣劝谏,最终自刎乌江。贞观年间,“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的唐太宗,在宰相魏征任职的几十年间,听取了他二百多次的进谏,被传为千古佳话;吴越之争,夫差听信谗言,命多次进谏的伍子胥自刎,终被越国所灭。历史上无数的事例,都清楚地证明了“愿闻己过”在官德修养中的重要性。 春秋时期,诸侯纷争,群雄并起,荆楚大地政局紊乱,矛盾重重。楚庄王即位后,为了能够得到对自己直言相谏的忠臣,不惜以三年“荒诞”的生活作为代价, 整天表现出一副终日享乐、不问政事的模样。有些官员忧国忧民,婉转地向楚庄王进谏,都被他骂得狗血淋头。后来,楚庄王干脆在宫门口挂起一块牌子,上写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