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docxVIP

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论《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 摘要 简要介绍《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的历史,分析这一重要刊物在现代图书馆学中享有盛名的原因,强调其学术归旨与服务精神对后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关键词 《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 学术归旨 服务精神 1 一班新生与一本新刊 1928年9月15日,是武昌文华大学图书科新生开学典礼的日子。这一届学生在校两载,1930年毕业。因为1930年为中国干支纪,年中的庚午年,这一届学生也随之称为庚午级。庚午级同学6男3女共9人,“来自八大学、籍六省”。他们都是大学毕业或肄业两年的学生,经过严格的考试,被录取到了这个全国当时唯一的图书馆学专业。现今的我们,白不难查到他们的姓名,因为这9个人的袖珍小班,曾联袂创办了一本以本校本科命名的专业杂志——《文华图书科季刊》(以下简称季刊)。创刊号上,诸同学个个上阵,或撰或译,无一缺席。作者栏中的陈颂、周连宽、曾宪文、徐家璧、李继先、陶述先、耿靖民、刘华锦、吴鸿志,就是他们完整版的花名册。凭借这本杂志的巨大影响,像这样的花名册,就比存于任何档案馆,都要传得久远,且别具意义。 创刊号出版于1929年1月20日,前后算来,庚午级诸同学从进校学习专业,到刊物正式印行,区区不过4个月的时间。照他们的老师沈祖荣先生的话说,“才走近图书馆学的宫墙,尚未睹宗庙之美,百官之富”,似乎还不具备“妄济图书馆学刊物之列?”的资格。然而,细细揣摩沈先生话中之意,他自不是要打击众弟子的办刊热情,更无意于给初试啼声的刊物泼洒凉水,否则,他也就不会爽快地答应同学们的邀请,撰写《我对于文华图书科季刊的几种希望》这种相当于“发刊词”的文字了。他替弟子们谦虚,低调入行,正是先生以退为进,寄望于被学界顺利接纳,是保护学生与刊物、仁心妙术的表现。对于创刊号上弟子们小试牛刀的九篇习作,沈先生倒没有流露出多少质量上的近忧,因为学生们讲得清楚,这些文章均得到了胡庆生老师、毛坤老师和沈先生自己的指导与把关。最让沈先生远虑的,还是他不愿看到初生牛犊的弟子们,办刊或凭一时冲动,担心他们“靡不有初,鲜克有终”,因而在他提出的“七项希望”中,首要一条,便是提醒弟子,要做好被人批评的坏准备,要做足研究的真功夫,教导弟子耐心甚至比热心更重要。令沈先生感到欣慰的是,季刊“生气勃勃”地存续了九年,是民国时期少数几个办刊时间超过五年的图书馆学专业刊物之一。若不是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我们有理由相信季刊还会一如既往地编印下去的。因为,当时季刊的影响力,正可谓如日中天,被时人公认为与《图 书馆学季刊》、《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齐名的三大图书馆学术刊物之一。 2 一所名校与一代名刊 不同于《图书馆学季刊》与《中华图书馆协会会报》的全国协会背景,《文华图书科季刊》依托的主要是本校的师生和校友资源。1926年,当时还在上海国民大学读书的钱亚新,之所以选择报考位于武昌的文华大学图书科,是受他老师杜定友先生鼓励的结果。杜先生当时在上海国民大学讲授图书馆学课程,是国内知名的图书馆学专家。人们常说同行相妒,而杜先生却不立足于私见,关爱学生,以实事求是的精神鼓励爱徒报考文华,令钱亚新一辈子感激不已。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文华图书科的教学与科研实力,在海内深孚众望。从世界范围来看,中国是步德国、美国和英国之后,世界上第四个办图书馆学高等教育的国家,文华大学图书科首开国内先河,时为1920年。这时美国人韦棣华来华定居已有二十年,她早些年一手创办的文华公书林,经过苦心经营,已是建筑壮观、书籍宏富,尤积极致力于藏书之公开,不仅在武汉三镇,甚至在全国图书馆界堪称先进;先前她资助派遣的得力助手沈祖荣和胡庆生,都已先后从美国图书馆学校以优秀的成绩毕业回国。有了图书馆实体作依托,有了科班出身的留学生作师资,同时又有文华大学校长作支持,当这些办学条件一应俱全之后,韦棣华多年来办图书馆学教育、为发展中国图书馆事业作育人才的夙愿,终于在1920年5月1日这一天成为了现实。时隔六年之后,钱亚新通过自己的努力,如愿以偿地通过了考试,成为了文华的一名学子。说来也巧,庚午级进校的那年,钱亚新刚好毕业离校,一去一来,师兄弟之间也许一时不曾有谋面的机会,但这丝毫不妨碍包括钱亚新在内的诸多学长投稿季刊,成为母校季刊的重要作者。果然,很快,我们就在季刊第1卷的第2和第3期上,看到了钱亚新署名的文章,一著一译,分别是论文《杂志和索引》和译文《布鲁塞尔分类法》。随后,比钱亚新进校更早一些的裘开明学长、章新民学长的文章,也在季刊1卷第3期、第4期上出现了。刊物前后共发行了9卷36期,除创刊号外,几乎期期都能见到文华校友的文章。这种学术上的鼎力相助,是校友热爱母校,同门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表现。而季刊也几乎期期不落地把刊发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