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沁园春长沙》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品味诗词, 理解景中寓情、 情中显志的特点;
2. 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 通过鉴赏词中景物的描写方法, 品味意象, 感悟词中优美阔大的意境。
2. 领会诗人主宰大地沉浮的宽广胸襟和革命气概。
【教学时数】 1 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设计
老师朗读《诗人 领袖》 ——
你用 平平仄仄的枪声, 写诗, 二万五千里是最长一行。 常于马背上构思,便具有了 战略家的目 光。 战地黄花, 如血残阳, 成了 最美的意象。
有时潇洒地抽烟, 抬头望断南飞雁, 宽阔的脑际却有大江流淌, 雪天更善畅想, 神思飞扬起来, 飘成梅花漫天的北国风光。
相信你是最严肃的诗人, 屈指数算, 一首气势磅礴的诗, 调动了 半个世纪的酝酿。 轻易不朗诵, 天安门城楼上只那一句, 便成了 世界的诗眼, 嘹亮了 东方!
让我们一起品味《沁园春· 长沙》 , 一起追寻伟人的足迹, 走进诗人、 领袖的宽阔胸怀和崇高的心灵世界。
写作背景
1911—1925 年, 毛泽东在长沙学习、 生活、 从事革命活动长达十三年, 这期间发生了辛亥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 俄国十月革命、 五四运动和共产党成立等,他与何叔衡、 蔡和森等人创立新民学会, 领导长沙学生爱国运动, 主编《湘江评论》 , 建立湖南共产主义小组。
这首词作于 1925 年, 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 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 湖南、 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 毛泽东同志直接领导的湖南的农民运动引起了当地官僚恶霸极大的恐慌, 湖南反动军阀下令通缉捉拿毛泽东, 毛泽东被迫秘密从韶山回到长沙。 同时, 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 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成立。 这年深秋, 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在长沙停留时,重游橘子洲, 写下了这首词。 (展示橘子洲的相关照片)
三、 初读课文, 整体感知
1. 老师用长沙话朗读课文, 让学生感受毛泽东的纯正地道的湖南口音。
2. 听录音朗读, 初步感知诗词的情感基调, 并理清思路:
词的上、 下片主要写了什么?
明确: ①上片主要写景;
②下片追忆往事, 抒发作者青年时代的远大抱负和革命豪情。
3. 老师明确诵读要领, 学生齐读课文。
诵读提示: 上片“看” 字、 下片“忆” 字都是领字, 这两个字后要稍微停顿,突出领字作用。 “看” 字所领 7 句要读得抑扬顿挫, 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语速稍快, “万类霜天竞自由” 要读出慨叹之情。 下片“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 两句语调要低沉一点, 语速也要稍慢一些。 “忆” 字所领 7 句要读得激昂慷慨, 充满激情, 语速稍快。
再读课文, 品味鉴赏
(一) 品读上片: 写景为主, 借景抒情
1.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词的上片。
2. 问题: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这几句给我们透露了哪些信息?
明确: 点明了作者“独立” 的时间和地点。
这几句句式倒装。 正常语序为“寒秋(我) 独立(在) 橘子洲头, (望) 湘江北去” 。
3. 问题: 在词的上片, “看” 是一个“领字” , 统领以下哪几句? 作者看到了哪些美景? 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
明确: (教学生分析景物描写的手法)
板书:
山——红
林——染 绚丽多彩
江——碧 虽为寒秋
看 舸——争 却无寒意
鹰——击 生机勃勃
鱼——翔
①请学生带着愉悦的心情齐读这几句景物描写的句子。
②问题: 在这几句景物描写中, 你认为哪些词用得好?
(学生可能会回答)
“万” 写出山之多;
“遍” 描写了红枫满山的景色;
“漫” 写出了湘江水的溢满之状;
“争” 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染” 这个动词化动态为静态, 写出“万山” 好像被红枫染过一样;
“争” 字活现出千帆竞发的热闹场面;
用“击” 而不用“飞” , 准确地表现了雄鹰展翅奋飞、 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用“翔” 而不用“游” , 蓝天白云倒映在碧水中, 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一样,自由自在, 使人很容易联想到诗句“天光云影共徘徊” 、 “秋水共长天一色” 。
4. 一提到秋, 人们常常自然而然地就把它与“悲凉” 、 “愁” 一类的词联系在一起, “万里悲秋常作客” 、 “自古逢秋悲寂寥” 、 “秋风秋雨愁煞人” 、 “却道天凉好个秋” 、 “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等悲秋诗句更是给人增添了凄冷的感觉。 但在这首词里, 虽然是深秋, 我们却感觉不到一丝凉意, 在作者身上感受到一种大气、 乐观, 而不是像古代文人士子的多愁善感。
5. 问题: 面对这生机勃勃的秋景, 作者发出了“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的感慨, 这一“怅” 一“问” 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
明确: 作者借生机勃勃的秋景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