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文字的疆域(评论)
毕亮,1985年生于安徽桐城,现居新疆伊犁。新疆作家协会会员。
一、关键词:寻找
“我既不清楚来时的路,也不知道如何去表达要去的方向。”葛芳说。
去年春天,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和葛芳成为同学。因为她曾经在新疆生活过,也因为她有亲戚在我生活的伊犁,话题就从这里开始,慢慢就熟识起来……两个月后各奔南北,她回到苏州,我还在伊犁,各忙各的,偶尔联系。突然有一天她在QQ上说,说要去南极了,我们都很惊讶。之后她就不声不响出发了。
时间到了今年春节(去年,我们也是春节一结束就去往鲁院),就读到了葛芳以南极之行为背景、经历的长篇散文,才对她的南极行前后有了少许了解。
评论家韩子勇就认为作为私有文体,散文是与个体生命亲密无间的,也是最人性与人道的文体,它的叙述人称是“我”,它说面对的是“我们”。写小说出身的葛芳大概是深谙其中道理的,她也有着丰富的散文创作经验。这是我看她的散文集后知道的。
葛芳的这一组南极行的散文,与之前的散文集《空庭》《隐约江南》中的篇章、风格等相差不小。或许,前面两本散文集,写的都是熟悉的江南,无意为之,行云流水。而这一组文章,可谓预谋已久,谋篇布局构思良久,多了不少雕琢的痕迹。我觉得这是作者刻意为之,亦如她谋划许久只为到世界的最尽头。
也是在和葛芳熟识后才知道,她在到鲁院前刚刚辞去公职,成为名副其实的自由职业者,写作成了爱好,也成了她的寄托。当时,我就觉得这不一定是好事。人一旦对某件事期待太多,压力往往随之数倍地增大,写作对于葛芳即是如此。好在从学校回去后,这种情况没在她身上出现。和爱人一起经营一家教育培训机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行走、写作。小说、散文,左右开工,佳作不断。葛芳的生活状态,也被班里许多人羡慕。
但细读这些作品不难发现,压力在葛芳身上是很明显存在的。她创作的压力,可谓是多方面的。对葛芳而言,这是好的,也是不好的,一念之间全凭创作者如何把握了。通读鲁院以来葛芳的小说、散文创作,尤其南极之行的系列散文,可以看出葛芳对自己的把握,已经渐入娴熟。
伟大的博尔赫斯说,我的一生都是在书籍中旅行。在他看来,天堂应当是图书馆的模样。爱读书的葛芳必然会和博尔赫斯产生共鸣。有一次从她的微信朋友圈晒的书架上看到了为数众多的博尔赫斯著作。从葛芳的行文来看,受博氏影响也是无法否认的。所以到南极,当有机会途经布宜诺斯艾利斯时,寻找博尔赫斯也成了理所当然。在文章《寻找博尔赫斯》里,寻找的状态让人察觉了葛芳的急迫。有些时候,在读文章时甚至有葛芳和博尔赫斯重合的印象,葛芳所要寻找的,正是她自己。之所以如此,难道是因为她深信博氏的用自我否定的方式来思考?事情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葛芳想要寻找的,在动身出发到南极时,都是不定的,或者说无目标的。“孤独的寻找者,在星空之夜唤起了自己内部压抑已久的力,挣脱了日常观念的所有限制,让灵魂开始做致命的飞翔,以此达到那个虚无纯净的世界。”在《寻找博尔赫斯》之外,作者再以一篇《寻觅》来记录她处于寻找中的状态。
知道要寻找,说明葛芳也知道自己在迷失。走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街头,离开体制初期的彷徨,顿时表露无遗。这也仅仅只是短暂的瞬间,到世界最尽头的刚开始,葛芳就找到了“无数种可能”,于是“不再恍惚,澄净空远”。
二、关键词:孤独
“内心的孤独,是一种绵密的情绪。”葛芳说。
和葛芳同在苏州的作家车前子说过,一个作家的写作,都是压力下的挣扎,有的是社会的压力,有的是家庭的压力,有的是名气的压力,也就是虚荣的压力。
我觉得葛芳的写作,是孤独的压力。我甚至把她的南极之行,看做是这种压力之下的出走。这样的出走当然不是逃离。就像毛姆说的,每个人都是他自己最好的批评者。同样的,每个人的孤独也都只有自己最知道。葛芳的认知,可能比常人更清晰。
“很多年以来,体制内的生活心为形役,当不如意、孤独袭击时,我经常一脚油门驱车到太湖,看湖水浩淼,看沙鸥翔集。突然有一天,在快要四十岁时,想明白了。转身选择了另外一种方式。生活原本是为着自己而活,没有必要去牵绊太多无谓的琐碎。”这是一种孤独。也是这种孤独,促使葛芳的逃离,步入另一种孤独中。截然不同的孤独。一种身在樊篱的孤独,另一种是解脱的孤独。通往两种孤独之间的桥梁,即是写作。
罗兰·巴尔特认为写作正是一种自由和一种记性之间的妥协物,它就是这种有记忆的自由,即只是在选择的姿态中才是自由的,而在其延续过程中,已经不再是自由的了。于是产生了孤独。在葛芳的这个系列文章中,可以发现在往南极路上,尽管有一百多个同伴,但孤独无处不在。就和所有的书都是一本书那般,所有的孤独又何尝不是一种孤独?这是我在看到葛芳一再写到孤独时想到的。其实在看葛芳这组散文之前就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