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学案(15份)人教课标版2.docx

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诗歌之部学案(15份)人教课标版2.docx

  1. 1、本文档共1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文与可画 谷偃竹记 说作者 苏轼 ( 见第四单元《方山子传》的相关介绍 ) 寻背景 文与可与苏轼为中表兄弟。善画山水,尤善画竹,创深墨为面,淡墨为背的竹叶画法, 开后世“湖州竹派”。筼筜谷,山谷名,在洋州 ( 今陕西洋县 ) 西北,以盛产筼筜 ( 生长在水边 的大竹子 ) 得名。神宗熙宁八年 () 文与可出任洋州知州。元丰二年 () 正月改知湖州 ( 今浙江湖州 ) ,赴任途中死于陈州 ( 今河南淮阳 ) 。文与可在洋州时,苏轼先为密州 ( 今山东诸城 ) 知州,后改知徐州 ( 今江苏徐州 ) ;元丰二年三月又任湖州知州,这时文与可已去世。七月七日作者 晾晒书画时,见到了文与可在洋州时赠给他的“偃竹图”,睹物思人,悲不自禁,乃写成了这一篇情真意切的优秀散文。 链常识 记——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 整体宏观把握 ] 看结构 知文意 文章紧扣题目,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 ,用诙谐和妙趣横生的语言,表现出自己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的感情,以及对文与可亡故的悲痛之情。 赏技巧 .挥洒自如,章法严谨 本文信笔挥洒,舒卷自如。文中有正论,有戏语,或引诗赋,或摘书牍,时而讲琐事, 时而举典故,机变灵活,姿态横生。它虽然写得随便洒脱,纵横变化,但并不杂乱无章,始终紧扣主题,围绕着文与可所画的《筼筜谷偃竹》来展开:先是议“胸有成竹”的绘画理论,这是画“偃竹图”的基础;接着叙二人的诗歌赠答,书札往来,交代“偃竹图”的由来和有关趣事;最后写见画思人,抒发悲怆之情。通篇以画贯穿,以怀念友情为中心,形散神不散,做到了自由挥洒和谨守章法的完美结合。 .说理形象,富于理趣 这篇杂记兼有记人散文和文艺随笔的双重特征。文中,作者阐述了相当深奥的绘画理论和自己的独到理解,但却能把“理”说得活泼,充满趣味,可谓既富于理趣,又不失情趣。文章头两句描写竹子生长的形象,读之如见其形。继而笔锋一转,以反问勾画出当时作画者只求形似、缺乏神似的情形,从而巧妙地总结出“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道理,流转自如,丝毫不见说理的乏味。 .以谐衬庄,以喜衬悲 这是一篇悼念性的文字,却并没有令人陷入哀伤情绪之中,而是有意记叙二人交往时彼此沟通、相互调笑的趣事。如关于“袜材”“二百五十匹绢”“千寻竹”“馋太守”“喷饭满案”等趣事的描写,语言明快,写得活泼、幽默,妙趣横生,但惟其如此,才可见出作者和文与可的“亲厚无间”,而文与可死后,作者的悲痛之深也就可想而知,以喜衬悲,也益见其悲,较好地体现了艺术的辩证法。 [ 语段细解赏析 ] 诵读第自然段,回答以下问题: [ 突破词句 ]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 ()  叶叶而累 之 . 岂复有竹乎 .  累:累加 岂:难道 () () () () () () () () ()  少纵则逝矣 . 予不能然 也 . 而心识其所以 然 .. 不学之过 也 . 故凡有见于中而操 .之不熟者 子由为 《墨竹赋》以遗 与可曰 . . 轮扁,斫 轮者也 . 故得其意 而已 . 若予者,岂独 得其意 . .  少:通假字,通“稍”,稍微 然:这样 所以: 的原因 过:过错 操:作 为:写 遗:赠与 斫:雕斫 意:意蕴 若:像 独:仅仅 .翻译下列句子。 () 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 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 译文: ()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则非耶? 译文: 答案: () 所以画竹,必定要心里先有完整的竹子形象,拿起笔来仔细看去,就看到了他所想画的竹子,急速起身跟住它,动笔作画,一气呵成,以追上他所见到的,如兔子跃起奔跑、鹘鸟俯冲下搏,稍一放松就消失了。 () 如今您寄托意蕴在这幅竹画上,我认为您是深知道理的人,难道不是吗? [ 文理赏析 ] .下列句子属于苏轼“画竹”观点的一句是 ( ) .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 .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今夫夫子之托于斯竹也,而予以为有道者 .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解析:选 项是一般人的画竹法,作者持批评态度;项是子由对与可说的话;项是作者 说自己心到而手不到。 .对本段理解和分析不 .正确的一项是 ( ) .作者先从竹子本身说起,他认为画竹应当有成竹在胸,意在笔先,即先在头脑中形成 竹子的整体形象,当构思成熟后,就奋笔疾书,一气呵成。要善于抓住创作的灵感,而不可 让它轻易逝去。这种画论是主张尊重生活,师法自然,重视创作灵感的捕捉和整体形象的把 握,追求神似。 .苏轼认为自己只是明白了文与可所讲的道理,却不能完全做到。他感到自己心里所想 和手里所做达不到真正的统一,“乃不学之过也”。这里很自然地流露出了对表兄的钦敬之 情

文档评论(0)

137****022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