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高三语文教案-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docx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三语文复习讲座( 34) 现代文阅读·分析概括作者的观点态度 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是文章思想内容的核心,也就是文章的意旨。 “分析概括作者 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这一能力点,是在归纳文章内容要点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进一步要求。 一、什么是作者的观点态度 所谓观点,就是作者对事物所持的看法;所谓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 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作者的观点态度,在不同类型的文章中有不同的表现形态。一般说来,论说性的文结字 是明朗的、 直说的;文学作品则比较含蓄。 论说性的文章中, 中心论点、 分论点以及某些 论, 就是作者在文中的主要观点。叙述性的文学作品,一般以写人、叙事、写景见长,观点态度 等不直接说出,但是,也是可以捕捉到的。如孙犁的散文《黄鹂》 ,由实而虚,经过几番推 导,而不断飞跃,呈现出一种“哲理升华”的情致美。读完全文,经过一番揣摩,就可以领悟到溶化在艺术画面里的生活感受和得到的人生见解,感受到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以及对破坏人生和文艺“极致”的义愤。 二、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途径 途径多种多样,主要有三条。 1.从概括性强的句子入手 有的文章的观点是直接表述的,抓住了概括性强而又表达某种看法的句子,就抓住了作者的观点态度。 例 1: 1999 年第 23 题第 1 问:这篇《创造宣言》认为教育的最大成功是什么?相关原文是这样的。 教师的成功,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先生之最大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说得正确些,先生创造学生,学生也创造先生,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倘若创造出丑恶的活人,不但是所塑之像的失败,亦是合作塑像之失败。倘若活人之塑像又由于集体创造的,而不是个人创造的,那么这成功失败是属于集体,而不仅仅属于个人。 这段文字中的每一句话都明说着或暗含着作者的一种观点。哪一句话表达作者对“教育 的最大成功”的观点呢?首句说教师的“成功” ,自然不是;次句说“先生之最大的快乐” , 有点像,但不是。因为下句有“说得正确些” ,可见它不够正确。而“学生先生合作而创造出值得彼此崇拜之活人”一句概括力强,内容完备,就是作者的主要观点,也就是“教育的 最大成功”之处。这样一个“寻找”的过程,就是分析的过程;这个句子表述明确集中,找出来就找到了答案,不必再作概括。 2.从文中运用的材料入手 文中运用的材料,不论是事实还是文献资料,总是要表达一定的观点的。因此,从分析材料入手,是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的重要途径。 例 2:第二段引述了《学会生存》中的一些话,作者引用这些话要说明什么?用自己的话概括为两点: ① ② 创造思考教学以培养创造性思维为目标。创造性思维具有以下特点:创造性思维的结果 对于思考者或者文化而言具有新颖性和价值;创造性思维是非传统的、具有高度机动性和坚持性的思维活动;创造性思维的任务是将原来模糊的、不明确的问题清楚地勾划出来,或提出某种方案加以解决。 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一份报告《学会生存》中指出: “人们越来越要求把所有人 类意识的一切潜能都解放出来” 。然而,“人们的创造能力是最容易受文化影响的能力” 。它 强调说:“开发创造精神和窒息创造精神这样双重的力量是并存的。 ”因此,有必要警惕教学 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概念的内涵固定化□ a 限制了思考□b 无法产生突破和解决新问 题□ 对问题的固定反应方式□ d 限制了发散思维的发挥□ e 墨守成规更窒息了创新的愿望和灵 c 感□ 强调记忆、练习、再现的聚敛性思考□ g 忽略应用、联想的扩散性思维训练□ h 情感因素不 f 足□ 缺乏形象和审美内容□ j 缺乏认知中的愉悦和激励。 i 第二段引述了《学会生存》中的三句话,第一句与第二、三句之间用“然而”作转折, 可见第 1 句说明了一个道理,后两句说明了一个道理。引完以后写道: “因此,有必要警惕 教学中妨碍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因素” 。这便点明了引用后两句话的意图,也就是“要说明” 的道理。因为题目规定要用自己的话作概括,因而需要从揭示“警惕”的原因方来概括,写 成“当前存在着扼制创造力的因素” 。再来看引用第一句话要说明的道理。联系前后文看, 所谓“人类意识的一切潜能”就是人类潜在的创造能力。 “解放”它,从教育来说,就是培 养创造能力。“人们越来越要求” ,这是社会发展所致。 这样看来, 作者要说明的第一个道理,就是引文本身,但规定要用自己的话作概括,因此可以“转化”为“社会的发展越来越要求 培养创造能力” 。 3.从作者的评述入手 有时候,作者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隐含在具体的评述之中而不直接说出。这就要求从分析具体的评述入手,提出精要,作出概括。 例 3:对于《古文辞类纂》作者虽然没有完全否定,但也并不是

文档评论(0)

182****0747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