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声的抒发与意境的营造.docxVIP

  1.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心声的抒发与意境的营造 在文学这座大花园里,散文处于边缘地带,是一个最具有开放性的品种。活泼好动的散文,习惯于探亲访友,四海为家,从不把自己拘囿在某个特定的疆域,导致小说带有散文味,驱使诗歌呈现散文化,甚至让一些逻辑严密的学术论文也因揉进散文笔调而变得亲切生动。宽容大度的散文,热衷于招徕三教九流,引进各路兵马,借以壮大阵容声势,丰富表现手段,增添色彩花样,小说家向它输送情节的曲折,诗人为它倾注意境的优美,学者们则带来了哲理性和书卷气。创作主体在禀赋、素养方面的差异,有助于散文避免陷入单调乏味的泥潭,从而形成令人目不暇给的千姿百态。 散文集《紫色的夜》的作者郭翠华曾经执教于高等学府,又是以写诗为起点走上创作道路的。当她把勤奋耕耘的笔锋转向散文园地的时候,读者也许不难从她的作品中窥见文化知识积淀和诗神缪斯熏陶的双重投影。与那些擅长于讲故事写人物的小说家不同,她很少泼墨细致描绘客观具体的生活图景,而是往往将富于诗意的笔触伸向心灵的颤动与精神的感悟,以抒发心声和营造意境作为自己的文学追求。 一 言为心声。大凡文学作品,无不都会在描写自然、社会与人生的同时传达出作家自己的主观感受,只不过有的隐藏于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背后,有的则直接倾诉于议论或抒情的文字之中。 郭翠华散文既然把抒发内心的体验与思索作为主要内容,那就注定了她对文学表现手段的运用,往往偏重于带有浓重主观色彩的抒情,同时辅之以伴随着比喻或象征的议论,对客观性的叙事则尽可能予以淡化乃至放逐。所谓淡化或者放逐,并不是摒弃或者拒绝的同义词。叙事毕竟是创造形象、构建意境的必不可少的手段。在《紫色的夜》一书中,固然也有纯粹表现意识流动的篇章如《真谛》和《流动》,但那只是个别现象。就大部分作品而言,并非全然没有事件、场面和人物,只是作者不去花费过多的笔墨具体入微地描绘这些生活图景,而是以敏锐的感觉和丰富的想象,捕捉、联缀种种社会和人生现象在自我心灵上的投影。 这样的创作个性,在她的早期作品《内蒙情思》中即已初露端倪。这一组散文主要以北方苍莽壮丽的自然景观作为表现对象。然而,无论是对黄河,还是对沙漠或者草原,作者都没有拘泥于一板一眼的细描细绘,而是单刀直入地摄取客观景物的内在特征,借助诗意化的想象和闪电式的联想,转换为内心感受的抒发。仅以《沙漠之谜》为例,原本无声无息的沙漠,竟在作者笔下露出原始、质朴、坦率的微笑,成了一个没有“雕塑过”、“物化过”、“异化过”的生命。面对这“从没见过的生命”,作者领略到“让人忘了一切”的美,于是激情满怀,性灵飞扬,迅即将笔锋从客体移向主体,撇开对沙漠的具体描摹,直接瞄准扑向沙漠的人与沙漠在“赤裸”和“金黄色”这两方面的相似,夹叙夹议,畅谈自己对生活之谜的思考与悟解。 作者后来又写了一些纪游文字,为数不多,水平却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深圳行》包含身在深圳和回忆深圳这样两个不同的视角,力求以对客观现实的叙述为基础,达到意与境、情与理的结合。《素心与佛缘》前三节写两次游九华山的相似印象与不同感受,对佛地圣境如水的寂静和清雅不乏如诗似画的勾勒,对自己从轻轻感应到深深领悟的内心历程也有微妙传神的揭示。后两节写佛教圣地在商品经济大潮冲击下的变化,以像集市那样的喧哗嘈杂为背景,着力描述当地僧尼怎样艳羡俗世红尘,趋于浮华势利,而衣衫褴褛的外地和尚却是怎样风尘仆仆,三步一叩。作者对“信不信佛不在于形式”的悟解,对“身处滚滚红尘,能够清心淡泊”的赞许,犹如画外音一般,与上述生活场景自然而然地融合在一起。由于作者有意识地抑制早期作品中某种游离于形象本体之外的意念升华,这篇散文给人以空灵而不失之飘浮、深沉却不伤于勉强的感觉。 数量更多也更能体现郭翠华创作特色的,是那些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篇章。《水上的生命》就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篇。不能认为这篇散文丝毫没有涉及外部的客观世界。它分明写到了从现实生活中离去的人物,也记述了在山西观看超度亡灵的情景。只不过作品采取的是偏重于心迹外露而有事件却不沉溺于叙事的写法。如果说提到超度亡灵时尚有一两句可以算是具体场面描写的话,那么,涉及那些英年早逝者的文字就几乎不包含任何客观叙事的因素了。作者既没有缕述他们生前的种种故事,也不曾展示他们如何结束生命的细节,而是把笔触引向这些朋友离去的消息在自我心灵的湖水中激起的波澜。对于不久前还曾“说说笑笑”的熟人,作者虽然提到了他们生前的愿望与打算,却并不加以具体介绍,仅仅将他们留在朋友朦胧记忆中“不再言语的笑貌”勾画成“依旧清晰”的定格式的剪影,随后化有形为无形,从活着的人为慰藉亡灵所做的努力生发联想,引出“抓住生命的每一个瞬间”,“想做什么,就立刻去做”的思忖。台湾作家三毛与大陆读者的生活环境有一段距离。作者写及有关她的噩耗时,却无意复述他人讲过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y31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