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相关术语
1、板眼记号
京音乐乐谱中标记在谱字右侧的“板”的符号有两种,一种是以“丷”为“板”,如《音
乐腔谱》、《水月庵音乐佛事全部》、《成寿寺旧谱》等大部分乐谱均使用这种标记;第二种是
以“、”表示“板”,如《天仙宫京音乐谱》、《北京天仙庵音乐谱》等乐谱。在十三本乐谱中,
只有《成寿寺旧谱》使用“、”作为“眼”的标记,其他乐谱均只标记“板”。
从京音乐乐谱的整体来看,大部分乐谱的板眼标记只记“板”而不记“眼”,在“板”
1
的标记中,又有“板”和“甩板”之分。“板”即为“正板”、“实板”,记于谱字的正右侧,
与谱字发声同时下板。“甩板”即“过板”、“过拍”,记于两谱字之间,在前面谱字发声之
后下板,与下一个正板之前的谱字构成一个完整小节。
2、反复与终止记号
① ┐ ╗:反复记号,分别标记与谱字的左下角和右上角,表示此部分旋律反复演奏
└,╚ 一次(第一种符号)或两次(第二种符号)。
②重…回:分别标记于谱字间,表示旋律从“重”字反复到“回”字处。
③杀、沙、煞、杀住、杀板、占、住:标记在谱字的左下方或右下方、右侧,表示段落即
将结束,速度放慢或入散板,接尾。
3、有关曲式结构的术语[无PPT]
① :标记在曲牌名上方,表示该曲牌为本套曲之“拍儿”。
② 〇: A.标记在曲牌名上方,表示该曲牌为本套曲“身”部的第一首曲牌;B.标记于乐
谱谱字中,读“呀”,意为“阿口”;C.记在曲牌近尾处,表示下面开始奏“引子”。
③ 的 或 的 :标记在谱字与谱字之间,表示下接笙笛“过引子”。
(二)一种特殊的润腔手法— “阿口”
与西安鼓乐中的“哼哈”相似,京音乐中将乐谱中没有记录的而在实际演奏或念谱中所
增加的围绕骨干音的润饰性旋律称为“阿口”。“阿口”多用于速度较慢的、抒情性较强的乐
曲中,乐谱上通常直接在谱字右下角标记以所用的状声衬字,如“阿”、“的”(音地)、“呀”、
“约”、“纳”、“支”、“哇”(有的乐谱用×表示)等。但有的乐谱对“阿口”不作任何标记,
也不用衬字,而是直接在念谱时加以润饰。
(三)译谱中应注意的问题
1、调性的确定
与西安鼓乐不同,京音乐工尺谱中的乐曲一般不标记调名,只有少数乐曲有调的提示,
如《天仙宫京音乐谱》中,在《唐陀令》(原谱作唐头令)和《往生咒》两曲的曲名后标有
“背调”(原谱作“贝吊”)的字样。此外,《成寿寺旧谱》中有一些乐曲标出了调名,并详
细地注明演奏的场合。这种乐谱上不标记调名情况的产生有两种可能性,一是乐僧都很清楚
各乐曲的用调,所以不用在乐谱上再注明。本兴师傅曾对笔者说过《水月庵癸卯音乐佛事全
部》中的《小华严》(原谱作小花园)用“大哨正调”,而中堂曲《昼锦堂》用“背调”。二
是某些乐曲可能用几种不同的调演奏,如作为套曲尾部的由《金字经》、《五声佛》、《撼动山》
组成的《金五山》可根据套曲的要求用正调、背调、皆止调等不同的调来演奏,因此,一般
在乐谱中不标调。
京音乐中,正调和背调是最常用的调,其次是皆止调,再其次是月调。从目前所能见到
的乐谱来看,京音乐工尺谱的记写也主要采用正调记谱法,甚至其他调的乐曲也用移调记谱
1 此处借用本兴师傅的说法。
的方法用正调来记写。据法广说:《风韵》一曲,原来是转正、背、皆、月四调的,原来是
用四调的形式记写的,后来天仙庵的京音乐能手妙申和尚,为了便利学者学习,在清末时期,
2
把它们一律改编成了正调的谱式 。由此可知,京音乐乐谱最早用首调唱名法记写,后来变
成了用固定调唱名法记写。
将京音乐工尺谱翻译成五线谱,就必须涉及到乐曲的调性问题,在乐曲不标调的情况下,
要想确定一首乐曲的调性,主要有两个途径:一是靠乐僧的口碑,可以通过采访乐僧,听他
们介绍每首乐曲是什么调的;其次是靠分析译谱,可以先将乐谱以正调唱名法译出,再分析
其音列,进而确定其调性。
2、音阶形态问题
上文已经提到,京音乐工尺谱乐谱上的谱字共有十个:合、四、乙、上、勾、尺、工、
凡、六、五,而实际的演奏还可能出现哑乙和哑凡,但在乐谱上,并没有明确的区分。也就
是说,“乙”字和“凡”字可能分别代表高、低半音的两个音。这是从理论上讲,或者说从
历史的角度讲。通过分析译谱以及将译谱与音响(包括演奏和念谱录音)对照分析来看,今
天所能见到与听到的京音乐,有的已与理论和历史产生了矛盾,主要表现在“勾”、“哑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