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间文化走进语文课堂.docx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让民间文化走进语文课堂 【摘要】新课程标准强调“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达到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国家已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在课程的设置上还加上了地方课程。如何让这一政策落到实处?笔者做了一些探索。 【关键词】语文课堂 教材 传承 文化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7-0034-02 中国的民间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笔者家乡的民间文化也同样悠久,民风民俗形式多样。其实生活是一本活的语文教材。如:歇后语、民歌民谣、笑话、对联、剪纸等,资源丰富,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一、对联知识的掌握与运用 对联是中国特有的文学艺术形式,内容丰富,生动有趣,家家户户都要贴对联是笔者所处之地的一种重要习俗。根据场合不同,对联一般分为春联、节日联、婚嫁联、丧葬联、贺寿联等。如: 1.连理枝喜结大地,比翼鸟欢翔长天; 2.自愧厨中无盛馔,却喜堂上有嘉宾; 3.一年四季行好事,八方财宝进家门; …… 然后让学生观察每一组对联,并说出特征。A生说了第一个特征是字数相等。在教师的引导下,B生说词性相对,如第三组中的“一”“八”是数词,“年”和“方”都是量词,“四季”“八方”都是名词,“行”和“进”都是动词等。C生说了对联结构相对应,即上下联的句法结构一致,如第一对是主谓结构“枝”“鸟”都是主语中心语,“连理”“比翼”都是修饰语。D生说读对联时节奏一样,如上下句都是两字一顿,三字一顿,节奏完全相同。通过观察,学生总结出了对联的四个基本特征,再要求学生根据对联的基本特征去进一步学习、积累与体会的同时,还要求他们用毛笔书写对联,在练习中国书法的同时又提高了语文素养;在陶冶情操的同时,有传承了民间文化。 二、剪纸艺术与运用 剪纸是一种民间艺术,一到逢年过节,喜庆吉日,农村处处都是,可以说“铺天盖地”一点不夸张。在我的家乡,尽管剪纸艺术的发展并不乐观,但他仍能占据文化习俗的一席之地。我想,这跟当地文化氛围不浓,剪纸本身要求有一定技巧有关吧。如何把剪纸艺术与语文教学结合起来? 笔者费了一番苦心。课前布置学生在寨邻中观察,特别是新婚夫妇家的门窗上是否贴有剪纸。我则向别人学习剪纸技术或根据剪纸书籍学着剪一些简单的图案,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教具如剪上几条大鱼,表示“年年有余”,象征丰收富足;剪上喜鹊与梅花,表示喜上眉梢;剪上龙和凤,表示龙凤呈祥,剪上鸳鸯,象征婚姻美满,夫妻天长地久。红纸一经加工已不再是普通的红纸了,不但表达了劳动人民的意愿和理想,更成了一种形式美和内涵美的民间艺术。让学生了解到这些后,学生就会爱上剪纸,通过老师指导后亲自动手实践,一件件精美的作品便从他们的手中诞生了。 三、民间谚语、歇后语的积累与运用 为增强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笔者在语文教学中适当的渗入思想积极健康的民间谚语、歇后语等,语文课堂会轻松活跃。谚语歇后语便是平时积累语文素材的一种方式。谚语和歇后语其实在我们日常生活用得十分多,只是平常没有在意罢了。如: (谚语)病从口入,祸从口出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绳 安逸生懒汉,逆境出英雄 …… 这些谚语大多生动形象的反映劳动人命的生活和事物的客观规律,其结构整齐,音节匀称、音韵和谐、语言通俗、言简意赅并反映深刻的道理,有较高的文学价值,从而能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 歇后语也不例外,在生活中同样比比皆是,它是由近似于谜面、谜底两部分组成的带有未定性的口头用语,两部分之間有间歇,且歇后的部分常常不说出来,让人猜想其含义,所以叫住歇后语。歇后语分三类:(1)寓意歇后语,他的前一部分是一个比喻,后一部分是对前一部分的解释。如“擀面杖吹火——一窍不通”“老鼠子进石灰窑——空进白出”。(2)谐音歇后语,它的后一部分是借助音同或音近现象表达意思,这是一种“言在此而意在彼”,妙语双关的现象。如“和尚打伞——无法(发)无天”“小葱拌豆腐——一(青)清二白”。(3)直接概括事物现象。如——“霜打麻叶——垂头丧气”“矮子穿长袍——拖拖拉拉”。由于谚语和歇后语有诸多的好处,学生去积累它们不但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是愉快的体验。学生越积越多,越学越爱学,从而逐步丰富了语文素养,提高了写作能力。 笔者仅从以上三方面略举实例,对民间文化走进语文课堂的路子做了一点小小的探索。只要广大教育工作者不懈努力,充分利用好“生活”这本活教科书,充分挖掘民间文化,这一教学资源宝藏,坚持新课改理念,提高语文课堂质量,提高学生语文语文素养就能事半功

文档评论(0)

w11556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