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docxVIP

全球化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docx

  1. 1、本文档共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全球化语境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 摘 要: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的理论学说,于20世纪初在中国的出场和迅速传播与全球化语境剥离不开。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作为意识形态观念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事实上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表征,从一个侧面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想运动。中国共产党人不拘泥于中国的传统思想,选择了产生于外国的马克思主义,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中国共产党人主动融入文化全球化的一种体现。 关键词:全球化;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中国人 中图分类号:B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4—0030—05 近年来,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语境的研究,大多停留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兼容性层面上,这的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出场的重要语境,但如果脱离全球化的世界图景这一宏大叙事和近现代中国人活生生的现实感受,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就会变成一种自身的逻辑演绎。但谈到全球化这一宏大叙事,感觉似乎有点远离“时尚”的意味,因为在当下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论域,出现了一种经院化、学院化的强烈学术诉求,宏大的叙事方式在“政治淡出、学术凸现”的背景下有日渐式微的趋势。当一些人沉湎于从概念到概念、从范畴到范畴的纯逻辑推演或微观层面的探讨时,意识形态实际上面临着慢性“失语症”的危险。笔者之所以坚持强调宏大叙事的现实性,是由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生长于西方文化土壤的理论学说,它于20世纪初在中国出场并迅速传播是和全球化语境剥离不开的。从全球化的视角来看,作为意识形态观念的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事实上是文化全球化的一种表征,从一个侧面昭示了马克思主义是一种世界性的思想运动。本文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出场放置于宏阔的全球化背景中加以观照,以进一步透析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并作为主流意识形态指导地位的深层价值与意义。 一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古老的农业文明与西方工业文明的第一次“正面”遭遇,一直骄傲地孤立着的中国,毫无防备地被强行拖入资本主义主导的全球化①的汹涌大潮中,这本身就是全球化的表征。此后国门洞开,近代史的序幕也开始缓缓拉开。眼光敏锐的中国人意识到,近代西方文明的主导模式是工业化,其政治上的特征,用孙中山的话说就是倡导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新的工业文明对中国的冲击是史无前例的,它不仅摧毁了中国处于东亚文明中心地位的优越性,也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促使一些爱国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了艰难的向西方学习之路。从“师夷长技以制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到“全盘西化”、“中西互补”,从自强的洋务运动、维新运动与立宪运动直到辛亥革命,可以说,20世纪20年代之前的中国近代历史,同时也是先进的中国人不断努力学习西方并最终确立实现中国资本主义化的目标且为之奋斗的历史。毛泽东也不反对这一点。他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中说:“自从1840鸦片战争失败那时起,先进的中国人,经过千辛万苦,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那时,求进步的中国人,只要是西方的新道理,什么书也看。”“我自己在青年时期,学的也是这些东西。”② 问题是,怎么学?在长期浸染在传统意识中的中国知识分子眼里,资本主义是资本家或商人左右一切的制度,这种制度绝对不可能令人神往。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这样说过:“资产阶级在它已经取得了统治的地方把一切封建的、宗法的和田园诗般的关系都破坏了。它无情地斩断了把人们束缚于天然尊长的形形色色的封建羁绊,它使人和人之间除了赤裸裸的利害关系,除了冷酷无情的‘现金交易’,就再也没有任何别的联系了。它把宗教虔诚,骑士热忱,小市民伤感这些情感的神圣发作,淹没在利己主义打算的冰水之中。”③马克思对金钱关系和冷酷算计的抨击也必然会引起中国知识分子的共鸣,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这两个特征也为中国传统文化观念所憎恶。更不消说,中国儒家文化语境中的大同理想与马克思主义语境中的共产主义不但形似而且神似。 中国近代史上,“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曾一度成为中国先进分子学习西方的指导原则。这除了盲目推崇中国中央集权制的优越性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近代西方政治制度缺乏文化意义上的认同感。中国儒家文化倡导重农抑商,重义轻利,视物质利益为侵蚀圣贤操守的根源,极力贬抑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在儒家文化的精英文化中,追求的是德行品格、权势名位,并不考虑也不会忧虑一般的物质生活,因此,对含有浓郁的物质利益气息的商业行为嗤之以鼻。正因为如此,当时的中国人学习西方,事实上是要“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不是要“全盘西化”。中国浓厚的传统文化氛围尤其是精英文化,确实不利于中国人接受西方政治制度,尽管这不是中国学习西方失败的根本原因。 中国学习西方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