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寻求者与守望者——孙玉石先生的鲁迅研究历程
孙玉石先生是著名的鲁迅和新诗研究专家,也是著名的文学史家。从1960年7月北京大学中文系本科毕业后师从王瑶先生读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算起,孙先生的学术生涯已近六十年了,至今仍笔耕不辍。关于自己的这些研究,孙玉石先生有一句著名的自我评价,堪称是夫子自道:“在鲁迅研究,特别是新诗研究中,我追求一种比较稳定的学术思路与品格。这就是我在许多地方曾经表述并努力实践的‘历史的、审美的、文化的’三者的结合。”如果说“历史的、审美的、文化的”三位一体还是对孙先生治学思路和学术品格的描述,那么兼及孙先生的生命境界,不妨说对“真善美”的追求,连接了孙先生的学术与人生。倘若试图在两种描述中寻求对应的话,那么学术研究求真,求历史的客观性,也践行了孙先生一以贯之的科学实证主义的精神;诗性颖悟求美,寻求的是宗教信仰般的既是学术的,也是生命的审美至境;而作为一个对传统文化葆有亲和的敬重和理性反思的当代学者,孙先生在“文化的”维度中求善,蕴含了一种道德的魅力,留给学界的是一个对德行堪称有一种洁癖的谦谦君子的身影。
本期的三篇文章:李国华的《形式研究与公共关系——孙玉石新诗论著读札》、陈均的《国士风——孙玉石先生印象记》、吴晓东的《寻求者与守望者——孙玉石先生的鲁迅研究历程》即试图从几个方面涵盖孙玉石先生的学术品格与人生境界。尽管每篇文章的论题各有侧重,但在刻画孙玉石先生求真求善求美的学术与人生的不懈探索方面,大体殊途同归。
本期别册《解诗求是——孙玉石画传》也提供了全面理解孙玉石先生学术生涯和人生历程的一个更具象的对读图景,除了收录孙先生的著作目录、重要著作要览、学界评价文字和业内访谈文章外,还有近百幅孙玉石先生的照片,形象地展现了孙先生的生命历程。在孙玉石先生家里翻拍这些照片的时候,孙先生以及师母张菊玲先生尤其强调要多多收录有关师友的照片,两位先生在一个下午的时光里始终充满感情地回忆和讲述那些在孙先生伉俪生命历程中留下深刻精神和友情印记的师长和友人,令《孙玉石画传》的编辑者罗雅琳、李浴洋、吴晓东一直深受感动。
——吴晓东(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吴晓东,1984年至1994年于北京大学中文系读书,获博士学位。现为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任北京大学人文特聘教授。著有《阳光与苦难》《象征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记忆的神话》《20世纪外国文学专题》《镜花水月的世界》《从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纪的小说与小说家》《漫读经典》《文学的诗性之灯》《废名·桥》《二十世纪的诗心》《文学性的命运》《临水的纳蕤思——中国现代派诗歌的艺术母题》《梦中的彩笔:中国现代文学漫读》《废墟的忧伤:西方现代文学漫读》与《1930年代的沪上文学风景》等。
一
孙玉石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鲁迅研究的重镇之一,在鲁迅研究这块热土上辛勤耕耘了近半个世纪,收获了丰硕的学术果实。
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开创者王瑶先生的学生,孙玉石先生最早选择的研究领域正是鲁迅研究。研究生阶段提交给导师的第份读书报告《鲁迅对于中国新诗运动的贡献》,是孙玉石先生正式发表的第一篇学术沦文。而兽迅与新诗,也成为孙玉石此后学术生涯的两个主要研究领域。1964年,孙先生在王瑶先生的指导下撰写了研究生毕业论文,题目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间题的考察》,同年7月进行毕业论文答辩,答辩委员除了王瑶,还有唐弢、川岛等著名学者。这篇论文也是现代交学研究领域讨论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较早的、有系统的研究成果,对于学界进步,思考与探索“改造国民性”对于整个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乃至对于塑造现代中国的文化精神的重大意义,都起到了继往开来的作用,尤其对于20世纪60年代鲁迅研究的相关领域,具有学术拓荒的历史意义。孙先生也由此开始了自己将近半个世纪的鲁迅研究历程。
1976年12月孙玉石先生调人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代文学教研室,与王瑶等先生参加了1981年版《鲁迅全集·坟》的注释工作。其间陆续发现了鲁迅的若干佚文,引起了学术界和新闻界的不小的轰动。1978年1月孙先生在《每周评论》杂志卜岁‘掘出《美术杂志第.期》《(随感录)三则》等四篇署名“庚言”的鲁迅佚文,并写文章进行了考证,四篇佚文连同考证文章一起发表于《北京大学学报》,新华社以新闻通稿形式向全国广播,发现鲁迅佚文的消息也随即刊布于全国各大报纸,日本《朝日新闻》也刊登了题为《鲁迅:五四运动时期作品的新发现》的报道。1978年5月孙先生与方锡德.起考证介绍新发现的鲁迅佚文《自言自语》《寸铁》并相继撰写文章《锋锐的寸铁光辉永在读新发现的鲁迅四篇佚文》《介绍新发现的鲁迅十篇佚文》,发表在《北京大学学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