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以来明杂剧研究的回顾与点评.docxVIP

20世纪以来明杂剧研究的回顾与点评.docx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20世纪以来明杂剧研究的回顾与点评 摘要:20世纪以来的明杂剧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1)20世纪初至建国之前(1900-1949),为草创阶段。(2)建国后至“文革”结束(1950—1976),为发展与分化阶段。(3)改革开放至现在(1978-),为全面发展阶段。论题涉及文献整理、概念阐释、体制梳理及作家作品论等多方面,表明该专题已具坚实之基础。然而,以一个成熟的学术专题衡量,明杂剧研究也还存在着较为明显的不足,总体上缺乏全面性和系统性,学术思想、研究方法、基本学风均有进一步改进之必要。 关键词:20世纪;明杂剧研究;成就与不足 中图分类号:I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7030(2008)04-0085-07 明人杂剧,作为一代文献,尽管当时即已出现《盛明杂剧》、《远山堂剧品》等为代表的辑选和评点式研究,此后相关工作也不绝如缕,但真正现代意义上的明杂剧专题研究却不能不说是在进入20世纪以后。而自上世纪中叶至新世纪,学人及研究成果倍增,专题呈现前所未有之新面貌。文学史、戏剧史中相关章节,循例多有,可不深论,惟专门论著时见刊布,纵难遽称显学,亦可一观矣。然由于基础本来单薄,更兼浮躁时风影响,可议之处亦多。今试作一回顾论列,冀有益于未来。 一、研究小史 就学人分布、论题范围、方式手段及成果形式而论,20世纪以来的明杂剧研究可分为三个时期,以下分别予以论述。 第一期:20世纪初至建国之前(1900-1949),为草创阶段。以资料建设和学理探讨为主要表现形式的专题研究初步形成,成果主要集中在国内,且多与元杂剧、明传奇混杂,专门研究虽已出现,但不仅数量较少,且无专著问世。 本时期明杂剧学理性专题研究,最早当以黄人(摩西)在苏州东吴大学任教时编写《中国文学史》(国学扶轮社,1904)为始,该书相关章节将徐渭之南杂剧和汤显祖之传奇并列作为明代戏曲代表,此与同时期京师大学堂林传甲编写《中国文学史》视戏曲小说如敝屣成鲜明对比。资料建设方面,郑振铎收购脉望馆钞校本古今杂剧并由北平图书馆收藏(1938)和次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孤本元明杂剧》并由王季烈校订并撰写提要,是此时期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两件大事,大大弥补了此前明杂剧研究仅靠一部《盛明杂剧》的不足。自此而后,明杂剧的文本收集和资料整理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时期。同时稍后,现代意义上的编选工作也已开始,具有代表性的是卢前的《明杂剧选》(上海商务印书馆排印本,1937年初版,1940年再版),该书的问世是继明末沈泰编《盛明杂剧》之后又一个明杂剧选本,为本期明杂剧研究又一个亮点,可惜处于烽火抗战之时,上海作为孤岛,读者有限,因而未能产生应有影响。 专题性论文于20年代开始大量出现。赵万里、西谛(郑振铎)、徐凌霄、赵景深、顾随、郑骞、冯沅君等学者名流相继介入,固然大多仍为《元明杂剧》、《也是园古今杂剧书目》等前人资料收集整理的序跋和叙录,且经常与元杂剧合在一起论述,但也有研究者已经开展了对于明杂剧的正面专门研究工作,只是时间则稍后。张全恭的《明代的南杂剧》(《岭南学报》第6卷第1期,1937)便是这方面的最早代表,作者显然试图从宏观角度对明杂剧中最具体制创新特色部分进行系统全面的把握,为此后的相关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此外,宋瑞南《元明杂剧袄甲缠帕考》(《俗文学(申)》第47期,1947)已颇值得重视,该文已突破了一般意义上的史料论列和文本分析,而将研究目光拓展到了舞台演出的范畴,显示了作者对杂剧作为综合性艺术的朦胧意识。 总体研究之外,作家作品专论也在本时期开始出现,吴梅、赵景深、郑骞等学者且已注意到宏观和微观、理论与实证等研究方法的灵活运用,不足在于论题主要局限在朱有燉、徐渭等少数名家名作,数量也不多,与总体研究状况相仿佛,此皆表明本时期明杂剧研究还处于草创阶段。 第二期:建国后至“文革”结束(1950-1976),为发展与分化阶段。由于社会和平生活安定,研究条件明显好转,本时期明杂剧研究呈现着良好的发展势头,无论数量和质量都大大超过了以往,专著及学位论文也开始出现。同时,由于政治和所处地域等原因,自本时期开始,研究者分为大陆、港台和海外三部分。 由于学术专著已开始出现,此时期明杂剧总体研究,可分为作品整理和学术论著两方面。 作品整理主要工作是在大陆,新成果以傅惜华《明代杂剧全目》、周贻白《明人杂剧选》为标志,前者构成全面收集整理明杂剧文本之基础,为此前所未有。后者乃建国前卢前所开始今人选明剧之继续,目光和范围皆有新的拓展。本时期作品整理另一重点是以复印再版《盛明杂剧》(清武进董氏诵芬堂刻本,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影印,1958)为主,《杂剧三集》亦开始进入整理者视野(1958年中国戏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s64851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0215050000015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