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论读后感-(自动保存的).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 NUMPAGES 《瘟疫论》读后感 在大四这一年,我们开始学习温病学这门课程,虽然之前在学习《伤寒论》等书已经略听过一二,但真正开始学习,我还是能深深的体会它的深厚,希望在剩下并不多的课程中能在老师的指导下领略它的精髓,我选择了《瘟疫论》这本书,在这个又短又长的国庆假期里窝在寝室里啃嚼着对我来说书中略带古文生涩的文字。 《瘟疫论》,又称《温疫论》,是中国第一部系统研究急性传染病的医学书籍。作者为明朝末期的医学家吴有性,字又可。字又可,是明末姑苏(今江苏吴县)人。吴有性所处的时代,正是传染病大流行的时候。明末公元1641年,正当吴有性59岁的时候,当时传染病遍及山东、浙江、河南、河北等地。这时许多医生找不到新的治疗办法,以致治疗效果很差。吴有性亲眼目睹当时一些传染病流行地区一巷百余家、无一家;一门数十口,无一口仅存者的惨景,刻苦钻研医学道理,不顾自己安危,深入到传染病流行区,进行医疗实践,通过对当时流行的传染病的详细研究,结合他自己丰富的治疗经验,并进行分析、总结,终于在祟祯15年(公元1642年)写成了《温疫论》。 读了《瘟疫论》,它大概有有如下的几个主要观点:1、《温疫论》一书提出了当时对传染病的称呼疫病的病因是非其时而有其气。《温疫论》认为伤寒等病是由于感受天地之常气而致病,而疫病则是感天地之疫气致病。《温疫论》将瘟疫与其他热性病区别开来,从而使传染病病因突破了前人六气学说的束缚。《温疫论》在我国第一次建立了以机体抗病功能不良,感染戾气为发病原因的新论点。2、《温疫论》指出戾气的传染途径是通过空气与接触,由口鼻进入而致病。《温疫论》中还指出戾气有特异性,只有某一特异的戾气才引起相应的传染病。该书还认为疗疮、发背等外科病是由于杂气感染,而不是由于火。《温疫论》首次把外科感染疫病与传染病的病因划入同一范畴。3、《温疫论》也十分重视机体抵抗力的重要性。该书认为:正气充满,邪不可入,机体抵抗力强,则虽有接触传染的可能,但不大会发病。假如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机体抵抗力减低,又受到传染,则可以发病。4、《温疫论》还提出了传染病的传染途径是有天受,有传染。天受就是空气传染,传染就是接触传染。所以书中注明凡人口鼻通乎天气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温疫论》认为传染病流行形式可以是大流行,也可以是散发的。5、《温疫论》在传染病的病源、病因以及免疫性、流行性的大量论述都十分科学。尤其在17世纪中叶细菌学出现之前,《温疫论》提出了: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这种异气即戾气。这种学说是十分先进的。《温疫论》对温疫的免疫性的论述也确是十分令人敬佩。书中说:至于无形之气,偏中于动物者,如牛瘟、羊瘟、鸡瘟;鸭瘟,岂但人疫而已哉?然牛病而羊不病,鸡病而鸭不病,人病而禽兽不病,究其所伤不同,因其气各异。真是一段绝妙的阐述。6、《温疫论》记载了不少治疗传染病的新方法。如书中认为传染病初起宜用达原饮,等到病深一些,即所谓邪毒犯胃时,即不厌急证急攻。这些方法都为后世传染病的治疗奠定了基础。 原书中的一些要点我个人读后有种茅舍顿开的感觉,如下: 1、注意逐邪勿拘结粪 原文如是说到,温疫可下者,约三十余证,不必悉具。但见舌黄,心腹痞满,便于达原饮加大黄下之。勿拘于“下不厌迟”之说。此论及后数条,为千古不易之议。应下之证,见下无结粪,以为下之早,或以为不应下之证,误投下药。殊不知承气本为逐邪而设,非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是犹养虎遗患,医之咎也。况多有溏粪失下,但蒸作极臭如败酱,或如藕泥,临死不结者。但得秽恶一去,邪毒从此而消,脉证从此而退,岂徒孜孜粪结而后行哉!结粪一行,气通而邪热乃泄,此又前后之不同。总之,邪为本,热为标,结粪又其标也。能早去其邪,安患 燥结耶?假令滞下,本无结粪,初起质实,频数窘急者,宜芍药汤加大黄下之。此岂亦因结粪而然耶?乃为逐邪而设也。或曰:得毋为积滞而设与?余曰:非也。邪气客于下焦,气血壅滞,泣而为积。若去积以为治,已成之积方去,未成之积复生。须用大黄逐去其邪,是乃断其生积之源,营卫流通,其积不治而自愈矣。更有虚痢,又非此论。一者其人平素大便不实,虽胃家热甚,但蒸作极臭,状如黏胶,至死不结。应下之证,设引经论“初硬后必溏、不可攻”之句,诚为千古之弊。初硬后必溏,原为伤寒立论,未尝指温疫言也。 从这些句子里,我们可以认识到,吴又可强调承气汤不应只局限于燥屎内接的症候,在临床上,很多时候患者可溏粪的症状,很多医家却认为承气专为结粪而设也,必俟其粪结,血液为热所搏,变证迭起,反而用它方而延误了患者的病情,承气为逐邪而设,只要临床辨证准确,应及时使用承气汤类,以救患者。 2、用参宜忌 用参宜忌,有前利

文档评论(0)

smash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