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装置信号处理.docx

  1. 1、本文档共2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十二章 、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技术 1、在检测系统中,被测的非电信号经传感器后可变换为电信号,如电压、电流、电阻等。但传感器输出的电信号往往很微弱且输出阻抗高,输出信号在包含被测信号的同时,不可避免地被噪声所污染。 2、因此检测装置的信号处理技术是比较复杂的,它包括微弱信号的放大、滤波、隔离、标 准化输出、线性化处理、温度补偿、误差修正、量程切换等。 3、本章介绍信号的放大与隔离、信号的变换、线性化处理等比较重要的处理技术。 4、随着半导体技术的发展,目前的放大电路几乎都采用运算放大器,由于其输入阻抗高,增益大,可靠性高,价格低廉,使用方便,因而得到广泛应用。 5、随着半导体工艺的不断改进和完善,运算放大器的精度越来越高,品种也越来越多,现 在已经生产出各种专用或通用运算放大器以满足高精度检测系统的需要, 其中有测量放大器 ( 亦称数据放大器 ) 、可编程放大器 、隔离放大器 等。 6、信号放大特别是微弱信号放大的技术是电子学的专门研究领域,这方面的书籍很多,所 以有关运算放大器的原理等不再赘述。 考虑到系统设计的需要, 本节重点讨论测量放大器、隔离放大器、可编程放大器。实际应用中,一次测量仪表的安装环境和输出特性千差万别,也很复杂,因此选用哪种类型的放大器应取决于应用场合和系统要求。 一、运算放大器 各种非电学量的测量,通常由传感器将非电量转换成电压 ( 或电流 ) 信号,此电压 ( 或电流 ) 信号一般情况下属于微弱信号。对一个单纯的微弱信号,可采用运算放大器进行放大。 1、反相放大器 用运算放大器构成的反相放大器电路如图 12-1a 所示。 图 12-1 、运算放大器应用 根据 虚地 原理,即 U∑≈0,反相放大器的传递函数为 : U0(S) G(S) U i (S) 由拉氏变换终值定理,当 S→0时,反相放大器放大倍数为: U 0 R1 G R2 U i 当 R1=R2时,则为反相跟随器: U 0 U i 2、同相放大器 反相放大器存在输入阻抗 R1较低的问题, R1 R2 ,通常 R2为几千欧。 采用图 12-1b 同相放大器电路,可以得到较高的输入阻抗。 根据“虚地原理”同相放大器的放大倍数为: U 0 R1 1 G R2 U i 1 二、测量放大器 1、测量放大器的特点 1)、运算放大器对微弱信号的放大,仅适用于信号回路不受干扰的情况。 2)、传感器的工作环境往往比较恶劣,在传感器的两个输出端上经常产生较大的干扰信 号,有时是完全相同的,完全相同的干扰信号称为 共模干扰 。虽然运算放大器对直接输入到差动端的共模信号有较强的抑制能力; 对简单的反相输入或同相输入接法,由于电路结构的不对称,抵御共模干扰的能力很差,故不能用在精密测量场合。 3)、测量放大器,又称仪用放大器、数据放大器,它广泛用于传感器的信号放大,特别是微弱信号及具有较大共模干扰的场合。 4)、测量放大器除了对低电平信号进行线性放大外,还担负着阻抗匹配和抗共模干扰的任务,它具有高共模抑制比、高速度、高精度、宽频带、高稳定性、高输入阻抗、低输出阻扰、低噪声等特点。 2、测量放大器的组成 1)、测量放大器的基本电路如图 12-2 所示。 测量放大器由三个运算放大器组成,其中 Al 、A2二个同相放大器组成前级,为对称结构,输入信号加在 Al 、A2的同相输入端,从而具有高抑制共模干扰的能力和高输入阻抗。差动放大器A3为后级,它不仅切断共模干扰的传输,还将双端输入方式变换成单端输出方式,适应对地负 载的需要。 2)、测量放大器的放大倍数用下面公式计算: G U 0 R3 (1 R1 R1 ) (12-4 ) U i R2 RG RG 式中: RG为用于调节放大倍数的外接电阻,通常 RG采用多圈电位器,并应靠近组件,若距离较远,应将联线绞合在一起。改变 RG可使放大倍数在 1~ 1000范围内调节。 若按以下电路,测量放大器的放大倍数计算: 图12-2 、测量放大器原理图 2 U1 R2 I2 R3 R1 Ui I U0 RG R 1 I 3 R 2 R 3 U2 U3 U i I RG (1) U i ( R1 U2 U1 I(R1 RG R1 ) RG R1 ) RG (2) I 3  U 2 R2 R3 U 2 U3 I3R3 R3 R2 R3 I 2 U1 U3 U 3 U 0 R2 R3 设: R2 ′=R2;R3′=R3 解得:由 (4) 式U3 U0 (U1 U3) R3 R2 U 0 U 3 (U 1 U3) R3 U3(1 R3 ) U 1 R3 (5) R2 R2 R2 由(3) 式: U3 R3 U 2 代入 (5) R2 R3 U 0 U3(1 R3) U1 R3 R3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2****504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