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管理社会实践之我见.docx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教育管理》社会实践之我见 教育飞速的发展与农村落后受教育的差距 吕红 我是一名电大教育管理本科即将毕业的学生, 今天我随太原市华光计算机培训鉴定中心下乡 队伍来到平度市崔家集镇周家村社会实践。 对于从小生活在城市中的我来说, 是一次难得的 经历。短短的五天时间,感受了浓厚的乡村生活气息,也产生了很多感想。 今天的农村, 引起我注意的是有序的道路和整齐的房舍, 以及道路两旁那既有经济效益又能 美化环境的各类果树, 与我想象中的农村有着相当大的区别。 经济上的宽裕和生活上的安宁, 毫不夸张的说今天的农村已经是一片 安居乐业 的景象。 这与几年前的农村还在为吃饭、 住 房等困惑有着明显的区别。 但是现在农村里还普遍存在着技术落后,无技术的现象,文化知识得不到普及,孩子 上学学不到更新的知识等。 但当我们了解到村中是否有自己的企业和项目时, 村里的领导向 我们道出了苦衷:数年前曾有一木器厂, 在村里投入生产,但不到 3 年,木器厂就因接连亏 损而在村中消失,而其后的几次上项目的想法,都因缺资金少技术(尤其是少技术少人才) 而夭折。 人才、教育 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烙樱在其后几天给孩子们上课的过程中, 这个烙印日渐 加深。 在和孩子们的交流中我了解到, 他们都很想成为大学生成为科学家, 高科技、 电脑对他们更是产生出新奇, 外面未知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但当我问他们以后回不回来的时候, 几乎所有的孩子都沉默了。 也许是还是小学生的他们尚未明白我这个问题的含义, 也许是一直以来伴随他们左右的 考大学, 去大城市 的话影响着他们。 没有一个孩子表示自己将回到自己的家乡。 人才、教育 再一次在我的脑海中回荡着。 一位朋友曾对我讲过一个真实的故事, 某省重点中学有一位来自穷山村的学生, 学习非常用功。他的床头贴着一句激励自己学习的话,只有九个字:别忘了!你是农村户口! !!听到这件事的时候, 我的内心是沉重的。 我国城乡的巨大差异造成了教育观念上一个极其偏激的错误。 农村的孩子迫于自己农村户口及生活环境的压力, 几乎用尽自己所有的精力去学 习考大学, 以此来摆脱落后的环境, 实现自己美好生活的梦想。 但当这些村里的骄傲考出去 成为大学生以后呢?他们中有几个回到自己那还不富裕的家乡, 投身其中的建设呢?人都向 往美好的生活, 这本无可厚非, 但村里留下的是什么?几个大学生的名字, 一个虚幻的荣誉 而已。人才依旧缺乏,生活依旧贫困。 这种人才流向并非只存在于农村和城市之间, 也同样存在于小城市和大城市之间, 落后地区 和发达地区之间,以至于我国的西部和东部之间及国内和国外之间。 孩子们的想法和做法并非出自自己思考,而大部分都来源于家长和老师的言传身教。 在和一位老大爷的聊天当中, 老人告诉我们他有两个儿子两个女儿都考学去了城市, 在谈到 孙子时,老人很自豪的告诉我们, 他的大孙子刚在一所省重点高中考了前十名, 以后考大学, 考名牌大学, 到大城市去! 老人的笑容让我感受到了家长们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 我问老人想没想过让孙子回家乡支援家乡建设,老人说: 村子里太苦,能到外面去,干嘛 回来。谁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过点好日子! 但对于那些考不出去的孩子们, 即使成绩再优秀, 也还要在农村,所以迫使他们产生了“读书无用” 。新读书无用论的出现,严重制约着当地 人才培养, 而这也进一步困扰着当地经济的发展。 农村新一轮 “读书无用论”反映了很大一 部分农民的思想,它的出现和当今教育制度、收费体制及人才培养模式息息相关。 新一轮“读书无用论” 当今的时代可以说是知识的时代,何以出现“读书无用”? 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 基础教育以城市为中心, 设计的教学内容对于教学水平偏低的农 村来说难度偏大,且内容脱离了农村实际。很多农村在大山深处, 村民小组相隔很远, 人口 稀少,在这样的农村一般都以复式教育。许多农村的村小,只有一两个教室和一两名教师, 而学生却是 1-4 个年级,很多教学活动无法正常开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这也为学生 厌学情绪埋下伏笔,有的学生甚至小学没毕业就辍学出去打工。 新一轮“读书无用论”的出现,归纳一下,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 经济条件与教育投入的矛盾。 祁门农村,经济结构单一,主要以木材、茶叶为主要收入来源,生产力不高,经济效益低。 第二, 复式教育的弊端。 在祁门很多农村都采取了复式教育, 一般一个村小只有两个教室, 两名教师。条件差一点的, 只有一个教室, 一名教师。 而这 1-2 名教师充当起 “全能”,1-4 个年级的语文、 数学、 音乐、 美术、 写字等课程统统包揽。几个不同的年级的学生坐在一起,一堂课,也就是说一个年级 只能分享其中 1/2、 1/3 甚至 1/4 ,这样的教学方式对于教和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wumanduo11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