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2).doc

初中道德与法治_家的意味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精选2).doc

  1. 1、本文档共1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课题:第七课第一框题 家的意味 【学习目标:】 1.了解”家”的意味和内涵,明确家的意义。 2.体会父母养育之恩,懂得孝敬父母是我们的道德义务也是法律义务。 3.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表达孝敬父母。 【教学重难点】 如何在实际生活中学会孝亲敬长,尤其是现实中与父母发生矛盾时该如何处理是个难点。需要学生能切实体会。 【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交流法等 【教学流程】 【情景导入】 先通过教师对家的描述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多媒体播放《有爱就有责任》公益广告,营造浓厚的情感氛围,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又给学生遐想的空间,随后说出一段旁白引发学生共鸣。 过程: 1.揭示课题,导入本课, 2.播放视频,升华感情. 3.出示问题:什么是家? 4.以小组为单位,展开探究。教师指导。 【扣标探究】 【板块一】整体教学过程以图图的家庭,图图遇到的问题为线索.随后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探究、交流,启发学生,将教学活动内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培养他们通过交流合作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过程: 1.教师呈现问题。 2.要求学生结合提出的问题,梳理教材(P71 —73)内容。 3.首先引导学生对家的概念有个初步认识, 一般来说,家庭是由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或收养关系结合成的亲属生活组织。 4.针对“探究与分享” 和“阅读感悟”中的家庭承担的功能”问题和“图图的疑问”,让学生自主讨论总结家的深层次的认识,关于家的意义。 师生共同归纳: (1)家是我们身心的寄居之所,我们的成长离不开家庭的哺育和支持。 (2)家是我们心灵的港湾,让我们的心灵有所依靠。 【板块二】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通过春运的例子让学生谈一谈感受来引导中国人对家的概念 2.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提出的问题进行探究。 问题: (1)你从春运时人们拥挤的身影和喜悦、期盼、焦灼等多样的神情中感受到怎 样的情感?你有这样的经历吗?谈谈你的感受。 师生共同总结:因为在中国人的心目中,家是代代传承、血脉相连的生活共同 体,是甜蜜、温暖、轻松的避风港。尤其是在春节等这些特殊节日,长期离开家乡的 人们,特别思念自己的亲人,迫切需要回到自己的家乡,去看看自己的子女,向父母 长辈表达自己的孝心。我也曾有过这样的经历,这种思乡之情无以言表。 (2)以胡图图的假的例子扩展关于 “家规”“家训”的内容,说说哪些内容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成为 新时期的家风。 师总结:我国既是文明古国,也是文化大国,有着非常丰富的传统文化,“家规” “家训”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应该继承并发扬光大的也举不胜举,如周恩来:事能知 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罗隐:国计已推肝胆许,家财不为子女谋。 【板块三】 (1)通过图片和课本知识让学生感受孝亲敬长的原因。 (2)孝是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在生活中该如何孝亲敬长。本环节通过搭建探究平台,给学生提供思维的杠杆,归纳出相关问题的答案。 【知识整合】: 家是我们身心的安放之处,是我们心灵的温暖港湾。中国人爱家、恋家,这是浓浓的中国味。爱家就要爱亲人,百善孝为先,尽孝在当下。 五、课堂小结 通过学习,相信同学们已经了解“家”在我们成长中的作用,对中国人的“家”也 有一定的理解,在今后的岁月中,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孝亲敬老,做父母 的好儿女,成为一名合格的公民。 【课堂训练】 选择题针对刚学的知识点。 探究题侧重于学生如何做。让学生有个初步事件的能力。 【教师寄语】 再次抒发感情,引起学生的共鸣。 《家的意味》学情分析 首先随着人们生活节奏的加快,家庭矛盾、亲子冲突等不和谐因素凸显了家庭道德和家庭法律常识教育的重要性。加上中学生处于青春期,生理、心理和智力不成熟,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对于我们这样镇上的学校,学生结构复杂,有留守儿童、农民工子女,离异子女,独生子女,学生对家的概念还可能处于感性认识,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 同时,七年级的孩子存在责任感不强的情况,他们中的很多人会认为在家庭中,父母所做的一切都是应该的,对于在家庭中自己应该承担的责任认识不足,学生的认知能力与理解能力尚未成熟,要他们很好地理解中国家庭文化,学会孝敬父母有一定的困难。而本框题所涉及到的家庭知识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兴趣还是较为浓厚的。学生在不懂得如何孝亲敬长的情况下,出现家庭矛盾,往往不知所措。因此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会让学生加深对于家庭的情感上的了解,还有更深一层次,那就是让学生明白自己对于家庭对于父母的责任,懂得理解自己的父母以及爱自己的家。 《家的意味》效果分析 新课改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同时鼓励学生创新,以凸显思想品德课的教育实效。本节课的教学正是坚持了这一指导思想,坚持了贴近学生、贴近

文档评论(0)

ehuanl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15052003000013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