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3).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教学设计(一课时) 【教学目标】 了解驳论文的特点,学习驳论文的写法; 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民主意识,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层含义;学习文章的写作技巧(驳论); 难点:领会文中鲁迅先生所表现出来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导入 从我们进入初中以来,在我们的语文课本当中,有一位文学家、作家,我更喜欢把这位伟人称作我们在初中语文学习过程当中的“巨人”或者“大山”,威猛高大,但却没有办法避开,同学们,你们知道我说的这位名人是谁吗?(预设:鲁迅)(这里可以提到鲁迅的生平简介,但是初三的学生大多都对鲁迅很熟悉,所以简单过一下就好) 之前两年,我们都学过鲁迅先生很多的著作,同学们还记得哪些?(预设:《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故乡》、《社戏》、《雪》等) 学了这么多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你们觉得鲁迅是个怎样的人?(学生畅所欲言) 以前,我们学过的鲁迅的文章大多以回忆性散文、记叙文为主,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篇杂文《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看看我们能从中得到什么新的启发,学到怎样的做人或者写作方法。 解题 提问:这篇文章的文体是什么?(驳论文) 驳论文的特点是什么?【这种文体一般是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补充说明:(引导看一下课下注释)作品选自《且介亭杂文》(此处如时间来得及可补充“且介”的由来,另外,属鲁迅后期杂文。)。从广义上来看,这又是一篇杂文,杂文短小精悍、写法灵活。鲁迅的杂文有“投枪”“匕首”之喻,由此也可窥见鲁迅杂文风格之一斑。 再问:(引导学生读题目)你们觉得这个题目好吗?(出示写作背景) 【写作背景】本文写于“九一八”事变三周年之后。中国近代本来就国运积弱、屡遭欺侮,“九一八”事变又在许多中国人心中投下失败的阴影,国内悲观论调一时甚嚣尘上,然而鲁迅却凭着对社会现状的洞悉,发出中国人当自信自强的呐喊,实在难能可贵。 课题“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聚焦当时社会的热点问题,把要谈的对象——“中国人”和事件——“失掉自信力了吗”直接放在标题上,能引起读者的思考和阅读欲望。再则,它以这种问句的形式出现,悬而不论,这是很巧妙的。若用陈述句或反问句,则太直白,没有张力;而现在的标题既有对错误论调的反诘,又有对己方观点的自信,也包含投向大众的关切和询问……而这几方面内容又是交织在一起的,这就使标题内涵非常丰富。 研习课文  (一)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快速浏览文章,撷取要点,回答以下问题: 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作者为什么认为它是错误的?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明确: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因为信“地”信“物”信“国联”,从来就没有相信过自己;而现在的求神拜佛,则是在自欺了。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中国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因为有过去和现在的事实为证。 (以此,引导学生划分段落结构) (解说:学习议论文,整体把握的方法之一是初读时迅速圈画出观点和论据。)   (二)具体研习,突出重点、难点   1.诵读第1—5段,讨论探究:   (1)作者既然认为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还要一再承认对方说的都是“事实”?   明确:首先承认对方说的是事实,但通过分析事实后,发现对方要说的其实不是自信力的问题,这样,对方的观点就不存在了。 补充说明:这是驳论的一种方式,由真实存在的依据推导出错误的结论,从而证明对方的观点是错误的。指出对方论据证明论点的过程不成立,这是驳论证。它欲擒故纵,先“抬”后“贬”,好像抖包袱,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讽刺的效果。 要驳论证,关键要能透过现象看本质,因为对方或因为己方利益或因为认识上的局限,往往用事实掩盖了真相,这就需要作者能拨乱反正。因此驳论证比驳论点、驳论据更能体现智慧的力量。    (2)第4段有一段加点的文字,国民党检察官曾删掉这段文字,这说明什么? 明确:“求神拜佛”恐怕是国民党在山穷水尽时自欺和欺人的最后一招。鲁迅是个现实感很强的人,他一针见血地指出“求神拜佛”的危害和严重后果,这自然触到了国民党的痛处,并且,让他们陷入捉襟见肘的境地。所以,检察官惟恐去之而不及。从加点文字也可以看到鲁迅的境况,但鲁迅却不惮于在枪林弹雨中为民众奔走呼号,其无私无畏的精神令人敬佩。   2.品读第6—9段,讨论探究:   (1)“中国的脊梁”指什么人?为什么他们的牺牲“不能为大家所知道”? 明确:“中国的脊梁”是指脚踏实地地为民族的进步而奋斗的人们,他们是使中国挺立起来的“脊梁”,他们往

文档评论(0)

qwd51362085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