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纳入·融入.docxVIP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进入·纳入·融入 摘 要:近些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的大力开展已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在中小学校中应该怎样才能卓有成效地开展这项活动?作者以“三入”为理论框架,以侗族芦笙的实践为事实依据,对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论述了从进入到纳入,最后是如何融入相关课程和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的。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校园;进入;纳入;融入 中图分类号:G459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8-09-04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01-0127-02 近些年来,在湖南省怀化各地的中小学校中,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蔚然成风。各种国学经典,裹挟着历史的风云与诱人的书香姗姗而来,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项目携带着民族的风情与泥土的芬芳也接踵而至。校园里,经典吟诵字字入耳,鼓乐齐鸣声声动情,好一派欢乐和谐的喜人景象。 笔者所在的湖南省怀化市实验学校小学部,从开始,在怀化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的积极推荐与配合下,陆续引进了通道侗族芦笙、侗族大歌与怀化阳戏三个非遗项目。由于校领导重视、计划周密、部署得当,经过一年多的实践,现已初见成效。组建的“小小芦笙团”“小侗歌班”“ 小小阳戏表演班”,不仅活跃在校园里,还在一些大型的社会公益文化活动中登台亮相,大受观众欢迎。不过,非遗进校园并非一个短期行为,要真正形成学校的品牌与特色,绝非一蹴而就,还有许多工作要做。笔者现以侗族芦笙为例,就非遗进校园活动谈点看法。 实践证明,非遗进校园,主要是要做好“三入”工作,即进入、纳入与融入。在全省实施的《湖南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办法》中的第二十三条规定:“教育主管部门和中小学校应当将具有本地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纳入素质教育内容,开展相关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条例中,从学校应进入什么样的非遗项目,进入后如何做和达到的目的三个方面作了简明的阐述。 选择何种非遗项目进校园,在怀化各个学校不是问题。怀化古属“五溪蛮” 地,是多个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漫漫的历史时空中,勤劳智慧的汉、侗、苗、瑶、土家等各民族都创造出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遺产。至今,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的就有通道侗族芦笙、侗戏、靖州苗族歌鼟、辰河戏和阳戏等14项,列入省级名录的有雕花蜜饯、侗族大歌和盘瓠祭等33项。这47个项目都有各自不同的民族与地方特色,现有不少已进入项目所在地的中小学校。其中,侗族芦笙以边吹边舞的艺术形式,张扬、火热、活泼的艺术个性,在各地“旅游热”的推动下,受到一些中小学校的青睐。诚然,成功者有之,但辄尝即止、驻足不前,甚至失败者亦有之。出现这种情况,还是有些学校在进入后没有先把“如何做”中的纳入问题解决好。 纳入是解决“如何做”中的重要环节。众所周知,素质教育是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项基础性教育,对中小学生的成长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而在将侗族芦笙中的非遗知识纳入素质教育的内容时,学校务必制订出一个切实可行的计划。要做到这点,一方面是要对侗族芦笙的形式与内容及艺术内涵与特色有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才能有效地开展相关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其美育功能,与学校的德、智、体、美、劳教育结合,形成综合性的聚合效应。另一方面是要统一好全校的思想认识,处理好两个关系。第一是国学经典与非遗之间的关系,第二是学校正常的教学秩序与非遗教学的关系。前者是认识问题,后者是操作中的方法问题。如果对侗族芦笙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又不能很好地处理好两个关系,任何为“纳入”而作的计划部署都易落空,面临进退维谷的两难境地。 在学校的有些教师眼中,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正统,是国之魂、文之脉、民之师,应该大力弘扬,灌输于中小学生的头脑中,至于侗族芦笙这类非遗项目,不过是“下里巴人”的民族民间艺术。源于民间,兴于民间,学校只是热闹一阵子,何苦劳心费力,多此一举呢?这种早已过时的陈旧观念,还需加以澄清。鲁迅先生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据统计,从到,我国非遗中就有京剧、昆曲、侗族大歌、西安鼓乐、端午节等32项列入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这足以说明我国非遗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更何况许多国学经典都直接来自非遗。假如没有西周到春秋中叶全国各地流传的民间歌谣,哪来中华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呢?没有楚地民间祭祀乐舞歌辞,屈原的经典之作《九歌》又何以问世呢?中国四大文学古典名著,除曹雪芹的《红楼梦》外,哪一部又不是与当地当时民间久久流传的传说和故事有关呢?国学与非遗,虽有雅俗之分,但同根连枝,都是中华文化中的优秀文化,只要都能以各自的育人功能在校园里互补共进,于学校而言,岂非“不亦乐乎”!当今,作为

文档评论(0)

w1324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